岑巩民间至今存在着诸多的奇特文化现象,比较著名的有中木召遗址、马家寨陈圆圆墓、白岩悬棺葬、大树林苗寨奇特丧俗、空空如也的石棺墓葬等等。这些奇特而神秘的文化现象至今有许多仍是未解之谜,给人留下巨大悬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岑巩文化部门对境内的石棺葬进行过摸排调查,反映县内有石棺葬45处,其中,单室墓31处,双室墓18处,连三室墓5处。这些石棺墓建制豪华,然则墓内却大都空空如也。人们如此费尽心思财力,留下的却是一座座空墓,究竟是为什么呢?
笔者调查发现,在思旸镇磨寨村龙家井自然寨有一棺双室墓,墓室砌盖的石板料重达数吨,不知采用什么方法才搬运到陡峭的半坡并合上去的。注溪镇衙院村衙院寨后,一座叫八卦岩的石山下边,有一棺双室墓,虽然残破,但精心打制的石棺旧貌仍在。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金竹湾自然寨有一棺双室墓,有上下两层,上层空,下层埋有人骨,这是唯一例外的发现,墓室均用厚重的大石板精心打制而成。
2020年12月7日,笔者在羊桥土家族乡龙统村蚂蟥田走访调查时,一棺更为豪华高大美观完整的石棺墓被发现,石棺墓碑上的文字清楚地昭示了境内大量石棺葬共同存在的秘密。
蚂蟥田处于龙统村一座高大的悬崖山上,四周三面是悬崖,一面是陡峭的大山坡,号称“悬崖寨”,至今生活环境仍旧闭塞艰难,旧社会几乎是与世隔绝之地。蚂蟥田的石棺葬包括一座主墓和一组墓碑,主墓与正前方的墓碑相隔一米有余。主墓造型美观,呈圆锥形,酷似一顶大花轿。墓门前开两扇带铜锁的石大门,墓顶如同轿篷,篷顶点缀一串石绣球。墓碑、墓身及墓顶全是选用上好的青石精心打制建成。墓碑包括一块主碑和两块副碑,主碑刻写墓主及子嗣的基本信息,副碑刻写造墓的原因和墓主的墓志铭。
从主碑记载的信息看出,此墓修建于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距今218年。墓主是嫁入龙统村杨家的一名姓方的女性。主墓大门两侧的门柱对联和右侧副碑的墓志内容则清楚地记载了造坟的缘由。
主墓大门两侧对联:“立生基百世不朽;达寿藏万古长存。”从这副对联可以明白,岑巩民间百姓常说的石棺葬,其实就是中国旧社会流传了几千年的“生基”坟。对联清楚地表明,立“生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长寿”和“百世不朽”的愿望。
墓志开头说:“生基者,古之有也。”说明“生基”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开门见山表明“杨门方氏”建造“生基”坟的原因是为了“百世流芳”、免除“终身之苦”、避免“无衣无食”“受冻馁”“无儿无女”等等苦难,表达了建坟的一系列美好愿望。接着详细叙述“杨门方氏”的悲惨人生经历和家庭变故。
墓志叙述说,方氏当初嫁入杨门,丈夫叫杨灿,家里缺衣少食,受尽了无端之苦。方氏十分勤劳,早出上山采薇,晚上入室纺织。夫妻俩勤耕苦织,省吃俭用,苦积粮米,终于能够缴纳国赋,吃饱穿暖,尚有盈余。于是得以买下十多亩土地,生下一子一女,日子过得顺风顺水,有滋有味。夫妻俩不断将盈余的钱财用来购买山场土地,最终成了蚂蟥田最大的地主。夫妻俩望子成龙,将儿子杨仕林送到山下一个叫“芸窗书院”的地方读书,期望他日后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久,方氏兴旺的家业被人忌妒暗算。乾隆五十九年,方氏之子杨仕林被人诬告,被捕入思州府刑科查办。下狱期间,杨仕林患病,父母将儿子接回家中调治,却无效夭亡。夫妻俩悲痛欲绝。事后商议,方氏劝丈夫纳妾再生,接续香火。事还没办成,谁知丈夫又一病不起,命丧九泉。夫亡子丧,方氏孤苦无依,最后只得与族家商议,过继族人子嗣抚养,以防老而无靠。谁知经过几番报养,三四个养子,不是不孝,就是夭折。几经命运无情捉弄打击,方氏终究屈服于命运,相信风水迷信,想在余生,通过广积阴功,改变命运,以望“来世之好”。于是,一方面,方氏变卖掉自己的山场土地,阔手散财,请人在蚂蟥田修建了一条下山出山的花格路。她自己也身体力行,参与修路,她时常用背篓背石铺路的身影至今还活在蚂蟥田后人的心中。她散财修路造福当地群众的事迹,至今仍在龙统村一带的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另一方面,方氏花费重金请来当地有名的工匠为自己修造“生基”坟,选址竟然是在自己房屋的中堂。
墓志文字简明生动,情感真切激烈,所叙故事离奇曲折,凄婉动人。左侧副碑所刻铭文颇有情韵,文采飞扬,对墓主高尚的人格品德进行了极高的赞誉。“杨门方氏”“生基”坟,所有书写镌刻的文字也十分流畅优美。“杨门方氏”“生基”坟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古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及文学艺术等,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据当地传说,方氏生前在自家堂屋里修建“生基”坟,把棺材摆在墓室里的几条石板凳上。方氏去世的时候,外嫁的女儿回来,请人把母亲放进棺材里,还请人在墓内做了好几天法事,十多个人可以在墓室里自由绕行,可见墓室之大。法事完成,盖了棺,方氏女儿关闭了墓室的两扇石大门,然后把墓门用一把大铜锁锁了。后来房屋垮塌了,整座“生基”坟才暴露出来。
龙统村龙下组村民杨长辉告诉笔者,老太婆的爱人叫杨元灿,杨元灿有个兄弟叫杨元焕,他就是杨元焕的后人。杨长辉说,老太婆有钱,却没有人,大家都叫她“白太婆”,说起“白太婆”,周围几十个寨子无人不知,因为大家世世代代都走过她修的花格路,直到几年前,龙统通了公路,花格路才很少有人走。白太婆的儿子杨仕林是14岁那年死的。她伤心绝望,整个蚂蟥田都是她的家产,家里有用不完的钱,她觉得没什么用,就拿钱去修花格路做好事,在自己屋里的中堂修建“生基”坟。后来乱苗,土匪以为里面有宝物,就强行用大锤砸了墓门上的大铜锁。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太婆墓又被盗过。我们看见石板凳子上放置着棺材,人可以在里面绕棺。到底里面有没有人骨,没人知道。有一年,“生基”坟圆顶上的石绣球被雷电击破了。白太婆的坟修得很气派,全县恐怕没有哪一座坟墓有她的气派。老人们常说“一碗岩粉一碗银”,说的就是白太婆修坟花了不少钱。
要搞清楚什么是“生基”坟,就得搞清楚什么是“生基”。笔者查阅了有关“生基”坟的资料,几乎与白太婆“生基”坟墓志所述意思大致相同,表明“生基”与风水有关,即生基风水,俗称种“生基”,就是替活人做寿坟。这种说法,指的是一种夺天地之气、补益人体“精气神”以助运强势,从而达到治病、延寿、催官、催财、催丁等目的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古今许多帝王将相、富豪名家都曾为此给自己做过寿坟、种过“生基”。传说张良、曹操就是其中的代表。后来,种“生基”的做法,逐渐流传到民间。
关于民间种“生基”的文化现象,笔者在思旸镇磨寨村也得到了证实。下磨寨71岁的杨启均老人说,磨寨及周边都存在许多“生基”坟。寨老们一代代都在传说,旧社会,湖南境内有一些地理先生经常来到思州府(岑巩县古名)踩地,发现好地就作好标记,做成“生基”坟,送或卖给有缘人。湖南一个叫“杨救贫”的地理先生,喜欢行好事,做“生基”坟。有一年大旱,他到磨寨踩地,生了大病,磨寨杨家一位老太婆救了他,把他留在家里养了三年。走的时候,先生千恩万谢,送了她三处踩好的“生基”地。磨寨的这些传说,说明种“生基”曾是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查阅相关资料和媒体报道,自汉唐以来直到现在,都有人为自己做生基,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社会流传了2000多年。于此看来,岑巩民间存在的石棺葬现象,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