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权,男,1968年6月出生,天柱县江东村塘坎组人。2018年12月被评为“贵州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辅导员”,2019年9月获第十二届“贵青杯”“乐润华彩”中小学生器乐大赛二等奖《歌唱王二小》指导老师。
4月15日,淅沥的小雨把天柱县渡马镇小学飘洒得春意绵绵的。
在音乐室里,40多个学生在指导教师杨克权的带领下,吹着葫芦丝,把曲子《我想你》吹奏得悠扬、婉转、深情。过后,在器乐室里,留守儿童民乐团的80多个学生齐奏《采花》《花儿与少年》,口风琴、古筝、笛子、提琴、中阮、葫芦丝、巴乌等乐器齐鸣,悦耳动听,满校乐韵。
这个乐团是渡马小学少年宫开设的21个活动项目之一。杨克权负责“留守儿童乐团”乐器、合唱、戏曲等教学。
“杨老师每周二周四下午都要辅导我们演奏器乐、合唱,平时的周末和寒暑假也上门辅导我们,我们都能吹奏《歌唱二小放牛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曲目,还会表演侗戏。”杨涵是六(1)班的学生,读四年级时她就开始加入乐团,学习葫芦丝、巴乌、大提琴,现在能娴熟地演奏《阿瓦人民唱新歌》《芦笙恋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曲目,她非常高兴。
“我们学校有19个班级827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00多个,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山村,缺乏父爱母爱,他们的快乐成长全交给杨克权了。”渡马镇小学校长谭鹏飞说。
经常有在外打工的家长打电话给杨克权,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末了总会说:“孩子在您身边练习乐器,身心健康,我们在外就安心了。”
他们也许不知道,为辅导好学校留守儿童学习器乐,杨克权付出了多少汗水!
去年寒假的一个清早,杨克权听说,住在离学校6公里外的甘溪侗寨,有几个学生,思念父母,想步行出省寻找亲人,多不安全呀!请他赶紧去看看。此时,天寒地冻,路上凝冰,小车开不了,走路打滑。杨克权来不及吃早饭,鞋上裹草、背上提琴就出了门。在路上,他一步三打滑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甘溪。他找到几个欲外出的学生,召集进来,唱歌弹琴,打消了几个孩子欲外出的念头。而杨克权回到学校时,已是夜色如墨,脚上的皮鞋全是凝冰,脚也冻僵了。
这样的事例,在杨克权5年来的辅导留守儿童练习乐器打发枯燥无聊的时光中,不知发生过多少,而最紧张最艰难的要数去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了。
寒假期间的渡马镇小学的学生,疫情防控居家隔离。学生不敢到学校练习器乐,老师也不敢上门辅导,但孩子们在做完寒假作业后对音乐的热爱丝毫不减,遇到了发音不准、琴音不正等问题,经常打电话咨询杨克权,有时晚上十点还收到家长打来的求教电话。杨克权通过学校留守儿童乐团QQ群、微信群,开通视频教学,点对点地辅导学生,指导学生调弦、指法、吹奏技巧,告知学生疫情防控知识。“那些日子,我感觉睡觉都得想办法挤时间。”杨克权说。
最累的当数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比赛。比赛前要组织学生排练,遇到周末还要自己开车去十多里远的学生家里接送学生,来来回回跑好几趟。比赛时,还得注意学生不走散,为了学生的安全,杨克权与孩子们一起吃住,防止学生参赛时感冒、或者掉队。一场赛事下来,跑上跑下的杨克权累得浑身虚脱,妻子望着瘦了一圈的丈夫,心疼得双目流泪:“克权呀,你太辛苦了!”
“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对同学们充满了感情。”渡马镇小学副校长周彰萱介绍说,杨克权辅导的学生历年参加省、州、县的各种演出都获得了名次,2019年获贵州省“贵青杯”小学组乐团二等奖,同年获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第三届民族文化进校园成果展演展示活动小学组器乐大赛中获一等奖;他个人2018年获“贵州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辅导员”称号,2019年7月年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点亮乡村基础教育烛光第六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创新奖……为了办好民乐特色教育,他邀请了南昌市竹笛协会副主席陈荣根、云南省曲艺协会会员蒋声相等到校担任指导老师,学生的文艺素质得到提升。去年有20多名艺术特长生被上一级初中破格录取。琴弦断了、口风琴的吹管坏了,他自掏腰包去网上购买,或者到县文化馆讨来闲弃的琴弦使用。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特地去采访了杨克权的妻子,他妻子在县城里打零工,言语间看得出她对杨克权的事业非常支持。前年国庆,杨克权为了训练学生参加省赛“贵青杯”,退掉了女儿买好的去广西桂林旅游的车票,安心辅导。她也放弃了桂林之旅,在家煮饭坐等杨克权辅导学生后回家晚餐,足足一个星期。
作为单职工家庭,杨克权本可以多赚些外快补贴家用,有很多民营培训机构曾经提出月薪万元聘他,但被他谢绝了。他说,我走了,学校里的孩子们怎么办?
“孩子们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功劳最大。”杨克权说,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他将和全体师生一起努力,打造琴韵校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帮助学生个性及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现在,他正在和其他的音乐、侗戏等辅导老师一起,组织队员,抓紧排练,率队参加5月26日的全州旅游发展大会,表演侗戏,一展风采,吸睛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