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苗族“二月二”祭桥节

发布时间: 2021-03-15   作者: 张少华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风雨,送走了冬季最末的一缕缕寒冷;阳光,迎来了春季初开的一丝丝明媚。

  这是一个油菜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清泉,挤出了岩缝,浸出了土层,淌进了泉眼,漫向了山塘,流向了原野;椿芽、绿柳,挤出了孕育它们的树梢,伸出了它们的嫩体,展示了它们的真容;樱花、桃花,绽开了它们粉红的笑脸,敞开了它们处女的胸怀;馨香,惹急了飞蜂,逗转了馋蝶……

  林中飞禽走兽,原野噪蛙鸣虫,小溪游鱼虾米,为春的到来扑腾,为春的明媚激动,为春的温馨歌唱,为春的欢乐起舞……

  农历“二月二”的祭桥节,人们又称为“娃娃节”,这是苗族人民意念中繁衍子孙的节日。是人们送走陈年旧岁、迎来初春新年的又一个节日。

  趁着节日的浓烈与欢娱,我们磨磨蹭蹭,我们爬坡上坎,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心情舒畅,我们兴高采烈,去到了台江县反排村,与寨子的苗族群众共享节日的惬意。随着香纸青烟袅袅,溪沟的木桥头,田边的石板桥,山坳的木凳,寨中的神树,家中的暗桥,不断传来了祭桥鸣放鞭炮和传来了寨子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还伴有阵阵激情高亢的芦笙曲调。祭桥仪式结束后,为过路的大人小孩馈送彩蛋与糍粑,还有糯米饭团与腊肉块片。祭桥的几个人或十余个人以天当帐蓬,以地当长桌,把带去的腊肉、糯米及米酒摆开,端起盛装米酒的土碗,一起陪“故九故当”神爷开怀畅饮。妇女们看到有客人来,就端着酒碗向客人敬酒,喂腊肉片;或她们自己相互端着酒碗在喝“互换酒”。

  苗家人的信仰,苗家人的崇拜,是靠立在自家房屋中柱那对吃牯藏节留下来象征祖宗的牛角,还有露出地表的保爷岩、保爷凳与“长青树”。

  为着这个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节日,人们都以不同的形式来恭贺与喜庆。南宫地区有的寨子还举行招龙进寨活动形式,让龙归寨塘佑发子孙。继而男女老少汇聚到南宫“丈嘎朗”河畔沙滩上吹奏芦笙踩芦笙,展示各自的风采。舞到尽兴,各家主人摆起了自家带去的菜肴、酒饭,让客人都来与他们共进晚餐,共叙旧情。

  在方召一带,则别有独特的活动韵味。节日这天下午,邀约来了各路亲友,汇聚在覃高埔山凹的“央瓮脚”举行斗牛活动。每一头斗牛,都有很多亲友抬礼物、鸣放鞭炮去迎接。当地的主人对每一组拉斗牛来的客人,都要准备一份礼物去庆贺,即有多少组拉牛客人到来,就要准备多少份庆贺礼物。庆贺的每一份礼物,一般是一个十八斤重的大糍粑,一只绿头公鸭或红公鸡,一缸五斤以上的香米酒,一挑二十斤左右的糯米饭,一路鸣放鞭炮,风风火火地赶至斗牛场,逐个向拉斗牛的客人敬酒,给斗牛鸣放鞭炮、披挂红彩、鸡鸭、大糍粑。

  亲友相会,免不了又将带去的酒肉饭菜摆开,相互劝进酒食,掏肠剖肺表白心迹,倾诉思慕,汇集着感情的冲动,迸发出灵感的储藏,唱出了心底的歌声。直到乐融融的野外融进了朦胧的夜晚,人们才依依的惜别。

  假如在这一天,若某家或某个家族建了一座新桥,还要请来巫师祭“嘎哈”等祭祀仪式,宰杀猪羊与鸡鸭庆贺。这一天,房族兄弟都来捧场,亲戚朋友也鸣放鞭炮来恭贺。在当地苗族人民的想象中,认为一座桥就是一座希望,多一座桥就多一条路,多一条路就是多一份希望。

  古老的习俗,总像一股不停的水流,不断冲动着人们心底的叶轮,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去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完成自己应做的一份公益事业,达到了个人与社会的融洽,个人与家庭的协调,社会与生活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