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拜年,粑粑在前,吃了酒饭,粑粑还原!”小时候春节走亲访友说的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个时节“粑”是一个重要礼物,是拿得出手的主要见面礼,走东去西觐见必不可少,也挺给人面子的。
我记忆深处留存,“粑”有主粮粑副粮粑之分。所谓主粮粑,就是用纯米而制作的粑,这种粑有两种,一种是纯大米即糯米烹制的粑,一种是大米与糙米不同比例合成的粑。大米粑的制作,一般是将糯米洗净浸泡一夜,次日上蒸笼蒸熟,然后放入粑槽中由壮劳力各占对立方位你一捶我一捶捣至完全无米型融合在一起并迅速抬至打了油的干净木门板由巧妇依需捏成一个个适中的团,轻轻揉压扁平,再用刻有喜庆图案的粑盒蘸上食用红色素盖上为印,稍冷却成形便大功告成。在我们乡下,主粮粑要看节日和附身而赶制,重要节日是为过年,做好后除了来人来客用火烤软食用,也可切成规则颗状放入甜酒中煮软以待客,更是拜年礼物主打品牌,该粑一定时间开裂,办法是装容器中用清水浸,并不时依天气冷暖换水以防发臭变质,搁的时间不短,一般农家可放到农历三月初三过完所谓的封舌(蛇)咙节,如果再存放,天气已转暖不易贮存口感不太令人满意而放弃。除了这个节日,这种粑还有几处用到,一是主人家新房落成,上梁封顶那天由木匠师傅唱祝梁歌后从屋梁抛下供人抢拣,这种粑较年粑小,名曰“抛梁粑”,寓意天上有粮抛下大自然眷顾主人不愁吃,生活无忧;再一个就是乡下人女儿出阁,临出门由家中长辈特别是娘舅随手把粑抛洒,此粑名“离娘粑”,意为女儿从此嫁入别家离开娘屋另立门户。主粮粑还有一个时节需用,即清明前后祭祖,做出的粑小且圆,无须着花色,名曰“叫粑”,即唤醒过世沉睡亲人所用之粑,但可加入适量糙米粉合揉而成,蘸黄豆面等别名“马打滚”。
所谓副粮粑,就是在加入一定主粮上掺杂其它副粮或全系杂粮炮制,这种粑不分年节,适时即可,在用料上有的加苕,有的加洋芋,也有纯糯包谷米、玉米等烹制而成的,麦子、菜籽也因有糯性能制成,小时候我还吃过专门用红米莱籽制的红米菜耙,黑黑的,但香中略带甜味,还有就是清明前后刚抽穗的鼠曲草我地叫“棉菜”制作的“棉菜粑”,不仅柔软,且有野菜的清香。
这些粑工艺都不怎么复杂,只要能捏成形有黏性就是,要复杂的是众角粑即书名的粽子及灰碱粑、发粑等,它不仅料选复杂,且制成也较繁琐,为端午节备的众角粑,除了上好的大米,特需添加洗净滤水切碎的青蒿,有的人家还要加腊肉丁花生仁、杏仁配料,用棕叶包好蒸煮至熟方可食用;灰碱粑和发粑,用料要加适量辅助物如食用碱(灰烬水)等按比例配制,否则达不到效果与相应名称名不符实。这些粑主要是把原物以捶打为主,但也有副食粑以粉后再加工,如苕粑、洋芋靶、蕨根粉粑等,成粉后加水在铁锅中熬稠揉捏成形。
粑内有文章,可加包心,挖空后填入适当豆粉(红豆、打米豆、黄豆粉、芝麻类粉等)然后密封蒸熟供食用。
油炸粑是用一定糯米与糙米等粉打成混合装入模型放滚油中炸至金黄。
粑事多多,这里言及仅一二,不过它是一个家庭衡量其主妇手艺的标准,能做得出样子,变着花样消费且受人喜爱,这家主妇持家有道没得说的,反之认为不中用,“粑事”是美食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