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山,位于黄平县重安镇以北2公里许,海拔1175米。因山顶一峰突兀,巍峨轩翥。晴日远观,宛如一金凤凌空腾飞,昂首霄汉,故名。
沿山路蜿蜒盘旋而上,行至半山腰,有两三哨石卓立,呈凹形,一如古代的笏板,又如圭璋一般,横挡于途中,名叫“石门”。从石门往上,有一条于山崖峭壁间开凿而出的石阶小路附崖而上,直通峰顶。山间有一崖洞,不知其深浅,古称“王道洞”,因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今人已大多不知其名。明代万历年间的《黔记·山水志》有记曰:“金凤山在重安界,直插天表……”另据清朝嘉庆五年由王孚镛编撰的《黄平州志》记载及相关图绘资料显示:山顶上,明代道教曾建有两层飞檐式建筑——北帝宫。半山腰修建有一座灵观庙,与峰顶之北帝宫上下呼应。这些宗教建筑及文化与金凤山的山水、草木、洞穴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形成了金凤山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曾一度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远近的香客、文人景象竞相登顶观景旅游。遗憾的是,这些寺庙都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被毁于一旦。
金凤与玉麟山夹江对峙,登峰远望,眼界大开。四周群山绵延,峰峦聚集,山涛叠起。北有冷屏山遥相并峙,南有玉麟山犹如山门一般,夹江对峙,共同拱卫着重安古镇;东南之凯里香炉山则缥缈云际,遥相拱揖。而重安江则犹如一条玉龙,从西面峡谷中破谷而出,从重安古镇与凯里对江间穿镇而过,迴折蜿蜒东去。江面上的轻舟,三朝桥的剪影,岸边的松柳桃竹,古镇的古朴风貌,新城区的繁华景象,皆可尽收眼底。每当晴雨之交,半山以上,常常云腾雾绕久居不散,加之玉麟山的呼应,其飘然之态,宛如仙山琼境,亦真亦幻,难以名状。
关于金凤山和玉麟山,民间还有着这么一个传说:当年,武当山创始人张三丰用一棵金扁担挑着一头玉麟和一只金凤自东南向西北而来,当他大步流星正要跨过重安江时,突然听到附近的村寨传来几声鸡鸣,天快了亮了。而他挑着的东西皆为神灵之物,不可示人,必须要在天亮前赶到目的地,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故而一着急,跨过河时用力不当,将肩上的扁担闪断了,那头玉麟一着地,化作了玉麟山,而那只金凤,则变成了金凤山。他一气之下,将扁担插入河中,扁担插下的位置,泥沙上长,慢慢形成了一个沙洲,即今天的“仙鹤洲”。于是,金凤山和玉麟山便夹江而峙,犹如一扇天门,共同守护着美丽富饶的重安这片土地。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但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神话传说,从而使得金凤山无形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山上曾建的宗教建筑及文化与金凤山的山水、草木、洞穴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形成了金凤山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曾一度成为当地的旅游胜地,并盛名远传。明清时,金凤山以“凤岭来青”被列为“重安八景”之一。而闲暇之时,重安及附近的士子乡绅,官员商贾,常常携童执友,竞相登游此山,观景旅游,感受江山之胜,雅游之乐。据史料记载,山上曾设庙会。每年会期数日,远近香客云集,烧香还愿,并参与其间的诸多娱乐活动。鼎盛时期,滇、黔、楚、蜀的善男信女到此朝拜络绎不绝,每日香火不断,以至于山道途中,来来往往,人行如蚁,煞是热闹。也因此,古今文人雅士吟咏不断,为金凤山留下了不少的题咏。如晚明诗人,知府余兴贤经过重安时,就留下了《凤岭来青》一诗:“凤岭岧峣接绛霄,琳宫深处彩云飘。十州不慕神仙地,一径频来士女朝,林霭经风青不断,石岚过雨翠难消。老来结得同心侣,共向山中采草药。”余兴贤在其另一首题为《安江待渡》的诗里还写道:“凤岭烟开曦驭出,霓旌风袅使轩过”。而清代西域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著名诗人国梁也在其《重安江夜雨》一诗中写道:“玉麟昂首向空蹲,金凤翘冠势欲骞……”清代曾历任山东巡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黄平人朱定元更是留下了《九月登金凤山》一诗:“秋深山径绿苔封,异鸟奇花次第逢。岩带晓烟清有色,岭含宿雨静舒容。面前削壁疑无路,石畔寻踪遇好峰。缓步从容登极顶,天阊云外暮闻钟。”
今人有关金凤山的题咏也有很多。如“金凤玉麟争俏影,花香鸟语艳阳天”( 李仁《忆江南·春游重安江》);“重安好,夹水矗双峰。金凤迎来朝阳丽,玉麟送走晚霞红。家在画屏中。”(王大为《忆江南·重安好》);“金凤巍巍忆旧游,蓬莱景色镂心头。寺前桃蕊枝枝艳,山后兰芳朵朵幽。昂首迎风风爽爽,临溪戏水水悠悠。千尊佛像千姿态,万客朝山万拜求。峰顶浮云藏皓月,崖边萋草牧群牛。十年浩劫毁林庙,忍看名山变古丘。”(黄润涛《重登金凤山》)。由于笔者手中资料有限,难以在此一一详加引述。
古往今来,金凤山与玉麟山一起,像两员忠实的门卫,尽心尽力地拱卫这重安这片水土,千百年来,无论风霜雨雪,她都不离不弃。笔者不禁想到,今人若能恢复其旧时风貌,那么,金凤山必能焕发出她更加迷人的风采,更好地造福于我们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