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文明乡风徐徐吹—— 全国文明村岑巩县盘街村观察

发布时间: 2021-01-18   作者: 杨元彬 姚琴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冬日的午后,来到岑巩县思旸镇盘街村,青山流水人家入画图。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在深山密林的溪岸边,随车身起伏;一个个村落人家掩映其中,堪称人间藏秀。

  山中人山中事,何等光景?随着2020年全国文明村镇的发布,盘街村作为岑巩县第一个获得者,被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所惦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乡风文明始终是一条文明主线。

  这个地方弘扬慈孝文化、乡贤文化,率先打造全国文明村寨示范点,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运用道德和文化的力量“以文化人”、“以德治村”,推动乡村大发展。

  “夫妻二人”都是孝老爱亲“好媳妇”

  走进高家院组,来到黄家清和刘兰香夫妇家,一抹靓丽的暖色扑面而来。漂亮的木楼房半包围一座硬化过的庭院,摆几把椅子,略种花草,有暗香浮动。

  后来得知,黄家清和刘兰香是青梅煮酒,结义夫妻。黄家清也是盘街村黄家寨人,与刘兰香家相距不到一公里。刘兰香三姊妹,家中无兄无弟又最小,受父母宠爱。

  有一天,他们放学回家,背对青山,脚趟溪水,面朝刘兰香家老屋,约定了终生。刘兰香说,“长大了我娶你”;黄家清腼腆地说,“我做世上最好的老婆”。

  一对美好姻缘,开启了别致人生。结婚十余年,夫妻二人,赢得“好媳妇”声名。

  黄家清和刘兰香夫妇,与父亲美满过日子。随后生下一双儿女,交由父亲刘文清在家看护。夫妻二人结伴出行,月收入过万元,为父亲提供丰厚的生活开支。

  每逢父亲生日或过春节,夫妻二人必定返家团员,一家人和和美美。

  2020年5月,父亲刘文清突然一场病痛,被寨邻送往医院。黄家清夫妻接到消息,从新疆务工地点连夜乘机辗转赶回家中,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

  一向被父亲刘文清视为掌上明珠的刘兰香,无论怎么做总是遭受父亲嫌弃。刘兰香说,至从父亲生病住院以来,爸爸觉得自己瘫痪了,他的性情才变得古怪的。

  “从生病住院到死去,爸爸总是口无遮拦,天天骂我短命崽。”刘兰香说,“也许是人之将死,回光返照,说话也不那么友善,可能把我当成儿媳妇了。”

  昔日的“千金大小姐”,在刘兰香身上荡然无成。她默默地流泪,默默地守在爸爸的身边,时时刻刻为他按摩捶背,换尿布擦身子,端茶送水,买他最喜欢吃的。

  “每当我做这些的时候,爸爸总是说,乖女儿,你真孝顺。”黄家清秀气的脸庞,俊俏的嘴唇,才慢慢地吐出一句话,“爸爸爱说,我不想拖累你们,我死了也心满意足。”

  “六七个月,两个人轮流守护,困了倦了就睡在床前。”盘街村的邻居们都这样夸奖这对小夫妻,“久病床前无孝子,他们夫妻不分白天黑夜的看护,我们没见过。”

  “爸爸去世不到一个月,是我们亏欠他太多了。”刘兰香夫妻说,“前几天,我们村举办186个70岁老人,同吃长寿宴,我们夫妻还被村委会评为‘好媳妇’呢。”

  “好公婆”养出天真烂漫“好闺女”

  来到盘街村冷水溪组,一栋栋木楼和小洋房,错落有致地往上攀爬。站在好公婆边孙财夫妻的庭院中一看,阡陌交通户户水泥路,人们生活在传统与现代中。

  一幅新农村的画卷,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有一股文明的乡风迎面而来。

  边孙财夫妻快80岁了,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一年种植60多担稻谷。他说我也没做什么,除了给两个儿子养两头肥猪过年,在家也是闲着呢。

  边孙财大儿子在贵阳工作,小儿子在外务工,月收入超过8000元。家里只有他们夫妻和小儿媳朱尚碧及两个孙子,一家五口人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火坑里的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满坑的腊肉很香。火坑边围坐一圈人都不太说话,为活跃气氛,盘街村支部书记边兴鹏说,“没得好公婆怎么留得住好媳妇呢?”

  坐在对面,边孙财的小儿媳朱尚碧,瞬间面红耳赤,用手护着轻微的笑声。大家的目光都对着朱尚碧,“好公婆好不好,是你说了才算得,我们都听你的”。

  朱尚碧身边坐着婆婆,她像闺女一样向婆婆依偎过去,在向妈妈求救。婆婆轻轻提示,“你每天在做什么,朋友来了你又在做什么,跟大家说说就可以了嘛”。

  “我在镇上送学生,每天开车去来,妈妈都煮好饭。”小儿媳朱尚碧腼腆地说,“如果有同学来我家玩,我只管陪她们快乐,爸爸妈妈煮好饭我们大家吃”。

  边孙财的妻子说:“她们结婚14年了,我们从没办过嘴,像我们闺女一样。”

  走出边孙财老人的家,我们一行人看到了传统文化中慈孝文化的光芒。在这个山村中,他们守正创新的文明乡风,将千年来婆媳关系搞不好,融合发展为子女文化。

  农耕文明悠久绵长,人民以村庄为空间载体,以家训和村规民约破除迷信、婚姻自由,实现殡葬改革等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政策,乡村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对“好公婆”,怪不得连续被村委会,三次颁发为年度“好公婆”奖勒!

  村规民约一张蓝图绘到底

  盘街村在思旸镇20公里处,全村11个村民小组,568户2463人。这里民风古朴,环境优美,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乡村振兴蓬勃发展,能找到乡愁的新画卷。

  打开发黄的书页,《村规民约》中写有“弘扬尊师重教、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弘扬互帮互助、文明节俭传统乡风,弘扬诚实守信、提倡婚姻自由……”

  “这个村规民约是13年前,由村里寨老和群众拟定。”村支部书记边兴鹏说,“这之前,都是寨老们口口相传,它也是这份村规民约里最为核心的内容。”

  经过13年前的盟约订立,最耀眼的还有一条,设立教育基金,无论贫穷或富贵,全村每户每年必须出资20元,上限不封顶,用来奖励或资助全村学生。

  截止2020年,该村累计积累教育基金23万元,累计奖励本科以上大学生94人(研究生4人),奖励或资助其他学生146人,其中也有村集体经济奖励或资助的学生。

  全村现有国家公职人员110余人,其中80余人获得教育基金奖励和资助。

  2020年新修订《村规民约》共计十条,更详细也更具体,规定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语中写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大发展,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盘街新未来。”

  为了实现留守群众务工就业,盘街村打造200亩蔬菜基地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入股企业、开办农家乐、培育致富带头人等形式,带动全村群众600余人就近就业。

  优秀人才传帮带反哺家乡,通过企业家在外地兴办工厂,带动就业创业150余人。

  在贵阳兴办房地产老板的黄政超,盘街村旧家坪组人,带动全村80余人就业,务工人员最低月工资达到了8000元以上;在广东佛山兴办铝合金厂的姚茂斌,盘街村新塘坪组人,带动全村群众50余人务工就业,务工人员月工资最低5000元以上。

  为了全村孩子读得起书读好书,姚茂斌还向村教育基金捐助4.5万元。

  文化惠民工程也是盘街村亮点之一,建成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方便群众开展各类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讲文明讲卫生等好风尚。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盘街村通过《村规民约》一张蓝图绘到底,从过去走到今天,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