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漫话苗年

发布时间: 2021-01-11   作者: 张文杰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节日靓装

  苗年的由来。

  苗年,苗语叫“nongx niangx”,意为“吃年饭”的意思,有的地方也叫“十月节”。关于过苗年由来,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创造自己的文字,没有书面的文字记载,目前学界认识不一,民间也有多种解释。我们只能从民间古歌、民间传说中去寻找苗年的踪迹。比较科学说法是与苗历有关。自古以来,苗族人就使用着与汉族 “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在黔东南地区,关于“苗年”起源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苗族古歌》;一类是苗族的《季节歌》;一类是苗族的历史传说故事。

  《苗族古歌》里的苗年

  《苗族古歌》是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世纪史诗,是苗族的编年史和大百科全书。在《苗族古歌》的《打杀蜈蚣》组歌里,叙述了苗族始祖姜央和恶势力的代表蜈蚣经过无数次战斗,最后,在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和其他神灵的帮助下,在冷热交替的十月战胜了穷凶极恶的蜈蚣,取得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庆贺斗争的胜利,感谢“妹榜妹留(蝴蝶妈妈)”的帮助,苗族人杀猪杀鸡祭祀祖先,吹起芦笙,敲响木鼓,载歌载舞。之后,在每年冷热交替的十月,苗族同胞兴起了过“苗年”,久而久之,就形成每年在固定的时段过一次“苗年”的习俗。

  《季节歌》里的苗年

  《季节歌》是黔东南苗族广为传唱的关于季节来历的古歌。苗族的《季节歌》里唱道“冷季”从北方来,“热季” 从南方来,来到苗族居住的叫做“Vangxtiab”(意为宽阔的山坳)的地方产生激烈的较量,谁也打不过谁。“冷”和“热”交锋时忽冷忽热,人们根本无法生存。苗族始祖姜央在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的帮助下,请来一个叫 “Niangx”的神仙来帮忙调停,“Niangx”在“Vangxtiab”划了一条线(类似南北回归线),把“冷”和“热”隔开,“冷”南下到这条线就要回头,天气就要转暖,“热”北上到这条线时也要回头,天气就要转冷。经过“Niangx” 的调停,“冷” 和“热”有序地循环,一年才有“冷季”和“热季”,五谷才生,稻菽才长,人类才能生存。后来,人们把“Niangx”调停“冷”和“热”的这一天定为“苗年”,并在这一天开展 “踩木鼓”“跳芦笙”“斗牛”“游方”等活动来“娱神”,“苗年”就是这样来的。

  历史传说中的苗年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以姬轩辕为首领的有熊部落由黄土高原沿黄河流域东进,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发生武力冲突,有熊部落联合神龙部落,在涿鹿郊野与九黎部落开战,最后轩辕部落战胜了九黎部落, 蚩尤被俘后,为辱蚩尤氏族,摧毁其精神支柱,用枫木械之,杀在十月上旬璃图腾日前卯日,身首异处。蚩尤部族龙族人秘密地收捡其肩、牌骨,运回后方住地,用糯米粑把蚩尤的肩、骨粘接复合原体,以祭天主,按祭祖先最高礼仪安葬。由此,有项瑞、秦、楚苗族崇敬蚩尤的功绩,以十月为岁首,过年祭祖祭蚩尤。

  《苗族古歌》与《季节歌》里关于苗年的来源叙述属于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人类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产物,年代较为久远。而黄帝、炎帝、蚩尤是有历史记载的人物,历史传说与神话传说相比,历史传说可信度比神话传说高。但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传说,都说明苗年历史的悠久。在苗年的祭祀活动中,我们可看到祭祀蚩尤的影子。

  苗年的活动

  苗族的苗年不像汉族的春节那样统一时间,由于苗族居住地域不同及分支不同,各地苗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区域,村寨之间过苗年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时间大致是农历十月到十一月。“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打年粑、杀年猪、祭祖、吃“团年饭”、喝“串寨酒”、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

  打年粑

  打年粑是苗年必不可少的部分,打年粑可以说是苗年开始的前奏。苗年快到了,在过苗年前一两天,苗家妇女们选用自家上好的糯米,用清水淘好,放进水缸或桶里。经过一夜的浸泡后,早上捞出放到蒸子上蒸,这一般是女人的活。糯米蒸熟后,男人开始上场。男人把蒸熟的糯米拿下来,倒进粑槽里,开始打粑。一般打粑是两个男子,粑槽左右一人一边。打粑是个力气活,因为糯米具有黏性,打粑落槌要快,收槌也要快,不然拔槌困难,所以打粑要有一定的手劲。糯米打黏成团后,再用手捏至团状,按压,放到桌上,盖红印花,放在桌上晾干。做好的年粑,一是自家留着吃,二来馈赠亲友。农历十月的某个清晨,只要听到“叮咚、叮咚、叮咚”的打粑声,那是苗年的前奏曲,预示着苗年就即将临。

  杀年猪

  杀年猪预示着苗年即将开始。杀年猪一般在苗年前的一两天早晨,主人家一早就起来烧开水。之前联系好的家族兄弟这天早上会来帮忙杀猪,拉脚的拉脚,抓尾巴的抓尾巴,小孩们跟在大人后看杀猪,好不热闹。这家杀好了,又到另一家……杀好猪,做好菜后,邀请家族兄弟、亲戚朋友来“吃庖汤”,“吃庖汤”就是取猪身上的肥肉、瘦肉、猪肝、猪心、大肠、小肠、猪血等放在一锅煮,配上佐料与一个蘸水辣,就是无善美味。杀年猪见红,苗家有驱邪纳福,万事大吉之意。

  祭祀、吃年饭

  中午,杀好鸡烧好猪头,鸡与猪头煮熟后,祭祖开始了。家里的长辈要在自家神龛前摆好祭品,插香烧纸,以酒肉和糯米粑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同时祈求家人幸福安康,保佑来年丰收。祭祀仪式完毕后,年夜饭正式开始,家人围坐一桌,大家端起酒杯,家中长者说了些祝福的话语后,大家喝酒吃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里吃年饭,守岁到午夜。过了十二点后,就到了“龙”日,“龙”日,是苗年的“初一”,相当于新年的第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除旧迎新,表示迎接龙进家。鸡叫以后,天未亮当家的男人就要起床,煮好祭品后,在家门口或屋外空地上摆上酒肉,焚香烧纸,祭祀迎新,噼里啪啦的破竹声震响整个苗寨。天亮之后,男子们则开始到房族兄弟和朋友家里串门喝酒,相互祝贺新年。

  跳芦笙、踩鼓

  跳芦笙、踩鼓是苗年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有的寨子是踩木鼓舞,有的寨子是跳芦笙舞。踩鼓、跳芦笙一般在本寨球场举行,男女老幼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节日盛装,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一个个精心装扮的苗家姑娘,头戴银冠,发插银梳,载歌载舞,身上的银铃铛“叮叮当当”遍地响,犹如银铃大合奏。吹笙者手持芦笙,一人领头,领头人吹奏的一般为最小巧的芦笙,然后其他吹笙者尾随其后,步调一致走成圆圈,场面非常壮观。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斗牛

  斗牛是苗族最古老最传统的娱乐活动,有“逢节必斗”之说。斗牛,当地人则叫“牛打架”。苗年的民俗活动有很多,其中“斗牛”是人气最旺、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与西方的斗牛不同,苗族的斗牛并不是人与牛的决斗,而是牛与牛之间的决斗,而且点到为止,哪方先逃跑就算哪方输。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文明式斗牛”。到苗年,附近各村寨之间便相约斗牛,相邻的几个寨子牵着自家擅长搏斗的水牯牛到规定的场地去斗,男女老少都会集拢于此看热闹。自古牛就是人们耕种劳动最重要的伙伴,而牛的健壮正是苗人崇尚的力量,传说苗族祖先蚩尤就是铜头铁额,牛首人身,所以苗家人对牛十分崇拜。苗家人喜爱斗牛,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带有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苗年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苗年”作为苗族人民重大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有着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苗年”具有促进族群内的团结与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苗年”特殊的按顺序过节的方式,使过节的苗寨在其“苗年”期间成为附近多达数十个苗寨的交流中心与欢乐中心,而这种“中心”又在这一地域内依次“闪亮”,这就使“苗年”成为了村寨间交流的纽带,成为了苗族群众间互动的平台。

  “苗年”是传承和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苗年”有关的文化活动,有祭祖、起鼓等宗教礼仪,有吹芒筒芦笙乐、跳芦笙舞、踩鼓、唱敬酒歌、唱情歌等传统民族文艺,也有斗牛、斗鸟、赛马等苗族传统竞技活动,在节日中,苗族姑娘们还展示了平日难见的民族服饰。因此,“苗年”是传承和展示苗族传统文化的巨大载体。

  “苗年”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苗年”具有研究古代历法、农耕文明和苗族社会管理方式的学术价值。苗历是人类最早的历法,同时也是一部以农事活动为依据的历法。“苗年”伴随苗历而生并传承至今,可以说,苗年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历法之源必须研究苗历。

  “苗年”具有维系苗族内部团结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作为苗族人民自己最为重要的节日,“苗年”能提高苗族民族特征和民族认同感,促进苗族内部团结和谐,维护苗族社会稳定繁荣,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苗年有重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2008年6月7日, 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