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黔东南苗乡侗寨的农家子弟,经常发现山边路旁及土埂上的芭茅草杆、细竹丫、细树枝上不时有一球球的桑螵蛸 ,它们有时分布在一个区域,也有集中于一棵小植株,它们紧紧地联系在各自栖息的枝条间,寸余长,拇指般粗细,随枝条飘曳,因其形状如马屁股,故此土话“马屁包”。
这个东西是入秋或秋后才产生的,是大自然中翅类动物的杰作,一般为螳螂、蚂蚱、蝗虫之类昆虫所为,是他们为保护自己子孙后代构筑的育儿宝贝,据观察,这类昆虫将受精卵一排排产下,然后凭天性用特殊材料将其包裹,再一层层加固,只到把虫卵包在核心让其不受风吹雨打也避寒避阳光暴晒为止,该包因其天然的草黄色与秋的自然相融合很能避开鸟雀注意很少受到伤害,即便是有鸟明知系虫卵也因体形较大吞食不易而放弃。当时 的人们每当干完农活收工之际每天都能采摘到好几枚,当然,过了清明节虫卵化成成虫飞走,马屁包功能不再。
采集到的马屁包处理的方式简单,荷包里有火柴,找点干柴干草在空地上点燃将其放入火中烧至听到爆裂声,一阵揉搓,若无火柴带回家中在有火处如法炮制,去掉灰烬放入口中咀嚼,己熟的虫卵汁液入口满嘴生香,这于当时家养一头猪年余才百来斤而且还不易养活养大得此打牙祭也算得是开荤了,于是只要秋天有机会上山,寻找此物便成了一种乐趣。
小孩子钟情于马屁包,农村成人也不放过它,但大人们获得虽也是用火烧熟,但很少自己食用,要么是给孩子们解馋,要么是特意给爱尿床的未成年孩子治遗尿。
查阅有关医药书籍,这马屁包还真了不得,它不仅常用于山寨农家治梦遗,且取适量经加工熟的与猪尿囊、猪肚一起炖,对尿频和前列腺有特殊疗效,它实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草药,是民间中草药中的一朵奇葩。
马屁包是我等粗野之人以其形状取的土名,其实它有学名,叫“桑螵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