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侗族大歌
从江县小黄侗寨,是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国庆期间,慕名而来。傍晚,下榻在花桥附近的一家农家乐旅店。
晚上,听歌,地点在鼓楼广场。夜晚的侗乡,一片静谧。青山和木楼,隐入黑暗中,融成一团。幽蓝深邃的天空,闪烁着几颗神秘的寒星。华灯初上,每一个黑洞洞的窗口,都流泻出温暖的灯光。昏黄,或者莹白。广场里,亮着几盏刺眼的大灯。垂挂在村部的廊柱上和鼓楼的檐角边,把广场正中的舞台位置,照得一片明亮。四周的房屋,半明半暗,影影绰绰。高大,挺拔的千层鼓楼,兀立在广场正前方溪坎边上。直刺蓝天,与寒星接语。被夜晚涂上了一层幽暗的色彩。此时便格外的庄严,肃穆,神秘,让人陡生敬畏。“不敢高声语,恐惊楼中神。”我的心中,突然蹦出了这样两句诗。八点,演出准时开始。游客们围坐在鼓楼前方的高矮简易木凳上。一切都是乡村化和原生态,没有剧院歌厅的讲究。人数不多,大约一两百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齐备。胸前多长枪短炮(相机)悬挂,只有我是一身光光。游客后面,站立着一团团密密挤挤,或稀稀拉拉的本寨村民。扶肩搭背,憨厚朴实。他们的粗布民族衣饰,和游客们的亮衣华服,形成了某种对比,成为身份的识别。舞台边的灯光屋檐下,聚集着许多着民族服装的老年妇女,正在专心致志地摇着小纺车纺纱,或者摆着一些小食品等卖。赶场一般热闹。相比可容纳几千人的广场的宽阔,人气不算很旺盛,但也不显得很冷落。主持演出的,是一位据说从县旅游局下来的妙龄姑娘。漂亮,大方,口齿伶俐,普通话也说得像样。可惜没有穿民族服装,一身白衣牛仔的时尚。
第一个节目,千人侗歌大合唱。当然不可能有一千人,但男女老少齐备。都穿着鲜明的民族服装。姑娘(包括年幼的小姑娘)是盛装浓服。一身银饰,珠翠满头,蓝白相间的花绑腿。腊汉(包括老男),都是对襟蓝布衣,花格布包头。老妇戴青色侗帕,银饰珠翠较少,色彩老成。以年龄性别分组,合成一队。站成半月形。歌唱开始。一姑娘高音领唱。阳雀催春,莺啼燕啭。其他人跟着合唱。大河奔流,波涛起伏。时而拉起高腔,穿云破雾。时而降低调子,行云流水。时而分,时而合。时而飘,时而转。时而快,时而缓。多声部配合,高低音映衬。自由轻快,情感饱满,如信天之游,随心所欲。无人指挥伴奏,却整齐划一,收放自如。的确高妙!唱者摇头晃身,表情生动。场面波涛起伏,气势恢弘,震撼人心。我虽不懂音乐,却也感到美不胜收,风光无限,韵味无穷。一曲听罢,如清泉濯耳,荡气回肠。这就是侗族大歌!曾唱响北京,唱响巴黎,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大歌!主持人翻译说,刚才这支歌,名叫“祖公立寨”。讲述的是小黄侗寨的来历。歌词大意是:祖先落难四方奔波,人无田地流浪在他乡。沿着都柳江江畔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别人到“九宝”,我们才来到小黄。开荒立寨建家园,人杰地灵龙送宝,世代侗歌永传扬。
第二个节目,女声合唱。上场的都是盛装美貌的妙龄姑娘,明艳耀眼,闪亮一片。演唱的是侗族大歌中的著名曲目——“蝉之歌”。歌唱的是姑娘们上山劳动,听到蝉鸣,触景生情的情景。演唱同样由领唱开始,然后众人合和。主要由高音领唱和众人合和为主,结尾杂以领唱合唱,多声部配合映衬。中间几次反复了众人拉腔哼唱,模拟蝉声混吟的情景。颤颤悠悠,忽高忽低,忽飘忽转,忽单忽复。高者袅袅升腾,直上云霄。低者云雾缭绕,盘旋不绝。多声部配合,高低音映衬。极尽变化之能事,深藏鬼神莫测之玄机。让人击节赞叹,妙不可言,叹为观止。非语言所能形容。歌词大意是:白天我去山上干活没有听到什么鸟叫,只听蝉虫哭娘亲。蝉虫哭娘亲在那枫树梢,蝉哭娘亲我叹青春老。找不到情人,我比蝉虫更伤心。
接下来,还演唱了男声合唱的“正当青春好时光”,男女声对唱的“天星月明”,女童声合唱的“青蛙歌”等好几支侗族大歌。表演了青年男女游方走寨,“行歌坐月”的情景。再现了侗族青年男女以歌传情,谈情说爱的原生态文化。几乎把侗族大歌的所有演唱形式都表演了一遍。几乎把大歌中的所有经典性代表歌曲,都展示了一回。让人听得胸怀激荡,如痴如醉,黯然销魂。我觉得,侗族大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清新质朴,清脆悦耳,情感饱满,自由奔放。虽无伴奏,却又合音合拍。没有指挥,却又整齐划一。虽变化多端,却又收放自如,章法严谨。的确是奇妙!难怪被人喻为“清泉闪亮的音乐”“天籁之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来小黄一游,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