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7月3日,丹寨万达小镇正式开门迎客,小镇全长1.5公里,以苗族传统特色建筑为基础,以丹寨历史文化传承与民族风情为核心,依山傍水、交相辉映。小镇内共有59个非遗业态入驻,其中有2名国家级传承非遗工坊,2名州级传承人非遗工坊,13名县级传承人非遗工坊。
自称为“嘎闹”的丹寨苗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原系中国鸟图腾文化一个支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鸟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已深深积淀在了丹寨苗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个叫卡拉村的苗寨里,养鸟、斗鸟的习俗源远流长。久而久之,大家对鸟笼的兴趣也日益浓厚,家家户户练就了一手编制精美鸟笼的绝活。走进丹寨卡拉村,首先看到的便是鸟笼小院。院门前的灯杆上和矮墙上,一串串风格各异的鸟笼随风摇曳。走进室内,如同进入一片鸟笼森林,天花板、四周墙壁挂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笼子,大者能达1米高,小者能把玩于手掌之间,圆柱状、球状、半球状,让人眼花缭乱。“这些都是我们当地老百姓以楠竹、金竹为原料,手工精心编制而成,再刷上一层桐油,既能保持色泽光亮还能防虫避潮。”据小院店员介绍,如今卡拉苗族鸟笼已演变为一种工艺品,不仅漂亮,还有一股别具匠心的文化气息。游客可以观摩学习,编一个简版鸟笼带回家。店家早已做好了备料、打孔等工作,游客可以精选年限和大小适合的楠竹,经过破竹、除湿、定型、雕刻、编织、上色等十几道工序,编制出各种形态的鸟笼,美观而精致。
从鸟笼小院出门继续前行数百米,“蜡染奶奶”韦祖春的笑容便浮现在眼前。韦祖春的蜡染小院也设置了体验作坊,不同于其它工坊的是作为丹寨第12代蜡染传承人的韦祖春奶奶在她的蜡染小院里亲自教记者制作蜡染。韦祖春说,蜡染的制作,难度很大,初学者很难一步到位,第一步先勾勒出图案轮廓,然后用蜡液填充。第二步将绘好图的棉布放入装满了蓝靛染料的木桶子里充分浸染。最后,把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锅中脱蜡,漂洗后晾干水分,一幅蓝白相间的蜡染作品即大功告成。
顺着“蜡染奶奶”的小院再往前走,一处颇具古韵的庭院让人眼前一亮。小石板垒砌而成的矮墙,院子门拱上的茅草盖顶,看上去古朴而有风韵。院内角落里,一位中年大姐踮着脚、撸着袖子正在反复舀地上木桶内的白色浆液,不一会儿她从水中捞出一块竹帘,沥干水后将白色浆液平铺到一旁的木板上,层层叠加……这项具有上千年的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从石桥村的山洞来到了万达小镇的庭院里。游客若想亲手体验一把古法造纸的乐趣,不妨耐心驻留在此地。小院可以为你提供配制好的纸浆,劳作半小时,依葫芦画瓢,游客就能收货亲自动手的乐趣。
石桥古法造纸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类型,其中彩色纸可分六大系列,在小院最受追捧的当数花草琥珀纸。先将纸浆铺入一个方形木框内,然后取新鲜花草随意搭配,在纸浆上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纸浆,一幅精美的花草画卷便跃然而出。最后把作品框搬到后院进行晾晒,3个小时后,花草琥珀纸就大功告成了。
闲暇之余,游走在丹寨,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看似传统的“老手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非遗大县”丹寨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创作思想和文旅产业开发的新思路。2019年,祖国70周年华诞,丹寨人献给祖国一幅长16米、宽4.5米的锦鸡蜡染作品。这幅巨大的锦鸡图画有70只锦鸡,从制布、画画到下染一道道工序,全部由丹寨70位染娘自发纯手工制成,这是丹寨人最古老而原始的创造力,他们用保留至今的古朴、浓郁、独特的审美观追求美,创造美,延续美,将当地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助力脱贫全县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