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雷山县郎德镇郎德上寨,看到该寨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农家风貌吊脚楼,绿树成荫的田间寨旁风光,寨上数百棵千年古树守护着苗家村寨;整齐有序鹅卵石铺砌步道延伸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和大道小巷安装了“夜明珠”,使全村夜景“灯火通明”;拥有两座“风雨桥”横跨河畔上,桥盖上了小青瓦,遮阴挡阳,桥中两边还安装了“美人靠”,供游客来往享受,是夏日山景秀丽的好去处。
扮靓新农村 苗寨添景点
为了打造旅游兴镇,在郎德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积极向上级申请,得到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郎德下寨桥头至郎德上寨的1500长栽杆60余根,安装了60多盏路灯,让这条旅游景区柏油公路“灯火通明”,在一束束灯光的照耀下,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乡村风景。同时,在柏油路旁用木材搭建了宽敞安全的人行道直到郎德上寨,让车辆安全畅通。
郎德上寨位于雷山县城北部,距县城17公里,离州府凯里市27公里,坐落望丰河畔,郎德至望丰公路穿寨脚而过。该寨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六七百余年,现有147户700多人。按苗族“父子连名制”推算,已有30多代。居民为陈、吴两姓,分属6个宗支。 这里四面群山环绕,民居依山而筑,全是清一色的吊脚木楼,家家置盖青瓦。吊脚木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各户置纳明窗,宽敞明亮,各家置二至三层楼房,上层楼装粮食,中层人住,在中层地楼的中堂外边都安装休闲长型“美人靠”坐凳。“美人靠”坐凳是姑娘们刺绣和来客休息的地方,装上围栏竖条,以稍向外凸出的靠背栏杆,即富有艺术性既清爽又干净卫生,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有五条花街路通向寨中。东、西、北面置有木柱瓦顶护寨门楼,简称“寨门”。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中有一个35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的铜鼓、芦笙场。场子模仿古代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朝着十二个方向伸展。铜鼓、芦笙场的两头,用鹅卵石、水泥镶嵌成两匹飞奔的骏马。芦笙场上旁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戈、戟、叉、头 盔、九节铁炮等兵器,是当年苗族义军的遗物。
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蛟龙悠然长卧,流入下游邻寨郎德下寨汇合美丽的丹江河口而后汇入巴拉河,再后汇入清水江。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村寨对面建有一座观景台,让游客观赏了寨景。
这里还有苗族“招龙节”的来历和习俗。据两位年近八旬的陈正光、陈正仁介绍,三苗时期,苗族先民迁徙到长江中下游的“左洞庭、右澎蠡”的土地上,艰辛耕耘,过着渔猎生活,直到现在,苗族人民仍念念不忘江边的水域生活。郎德上寨先民迁徙到这个地方时,为了生殖繁茂,祖先们议定按地支13年一轮回,在大地复苏,万木葱茏的农历二月招龙过一次鼓藏节。鼓藏节招龙的头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到河边去捉“草鞋虫”,集中在一起,每户带12两米掺和草鞋虫一起煮,煮成草鞋虫稀饭,在举行招龙仪式后,大家一起食用,以示求得到列祖列宗对寨上人的保佑,求得家庭和睦,男女老少事事顺意,像春天万物,枝繁叶茂,身体健康,聪明能干。“招龙节”分为:马年、羊年、猴年三年举行。马年、羊年全寨只杀一头猪祭祀,到猴年是最热闹的一年,家家户户都杀猪邀请亲朋好友进寨祝贺,主人赠送每处客人一腿猪肉。欢跳芦笙盛会期为:马年九天,羊年十一天,猴年十三天(要单不要双)。到猴年活动最后一天结束时,举行“送鼓”仪式,把铜鼓藏起来,到下一届招龙节第一年(即:马年)时,再去“请鼓”。
民俗博物馆 开放旅游兴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集名村、名山、名水于一体的郎德上寨,作为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整个村寨就是她的展厅,因此亦被称为露天博物馆。她的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婚嫁、丧葬、礼仪、宗教、信仰与禁忌、文化与艺术等形成了一件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展品。自1985年郎德上寨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以独树一帜的苗寨建筑、民俗民风和保存完好的民族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外界了解苗族特色风情的窗口之一。因而声名远扬,享誉中外。1993年郎德上寨被载入《中国百座博物馆志》一书,国务院并将郎德上寨命名为“民居古建筑群”立碑加以保护。1995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苗族歌舞之乡”和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之列;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跻身于“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成为“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2012年被入选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等多个响亮的桂冠,成了苗岭山区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目前,该村寨博物馆主体分为“一馆两点”,即:苗族文化展示主体博物馆、刺绣纺织参观点和杨大六故居参观点。该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更加有效地推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通过保护民族村寨、开展文化旅游,打开山门迎远客,走出山门闯世界,在欢歌笑语中奔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曾有胡锦涛、乔石、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许多外国使节到此观光考察,深深留下珍贵的足迹。同时,还成为许多高等院校学习考察的实习基地。据村民委负责人介绍,35年来,已接待国内和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中外游客170多万人次,年均每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