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通道县境内,有一座山,被当地居民熟称为“三省坡”。以三省坡为中心,方圆200里居住着贵州黎平、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三县的 苗族同胞,共143个村寨,7万多人。在以侗族为中心的地区,尽管居住的苗族人口稀少,可生活习俗和语言也与侗族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仍保留着其独特的族系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当属民歌。 每年的 2月份, 来自广西三江,湖南通道、靖州,贵州黎平4县的 多支苗族民歌队欢聚一堂,参加苗族民歌比拼,展示民歌的魅力, 为周边群众献上了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盛宴。
这一区域的苗族民歌分为“嘎连”(明歌)、“嘎花”(花歌)和“嘎喇嗯”(童谣)三大类。“嘎连”(“明歌”)是用汉字唱苗腔,以歌功颂德、惩恶扬善、叙说历史、祝福赞美、劝诫世人、道德伦理等为主。明歌为七言四句,个别头一句也仅有三个字,由一人领唱,两人或多人伴唱,伴唱用双声部,其中一人,或一部分人唱高音,一人,或一部分人唱低音。但嘎考(酒歌)一般仅限两人伴唱。
当地苗族民歌是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唱起来优美流畅、婉转动听,有时一发不可收拾。传说古时候,有十八对苗族男女歌手在黎平县水口镇平善村的后背山“十八界”山唱《洞庭湖歌》,即“嘎蹬岑”(gadengjin)时,唱了七天七夜,由于对歌激烈,不分昼夜,入神入迷,忘记唱转(当地古时有种说法:唱歌要会转,走阴要会回),十八对男女如同“走阴”忘记返回而长眠坡上,可见三省坡苗族民歌的魅力和魔力。
后人称此山界为“十八界”,称此山坳为“十八坳”,后来人们在十八坳修建神坛对仙逝的十八对男女歌手进行供人祭拜。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创造了风格独特、音韵优美、 源远流长的苗歌文化,用歌声来传达自己喜怒哀乐的生活和描述本民族的历史,用歌声来描绘未来的蓝图,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由于500多年前的战乱,苗族祖先为了生存,只得逃入山岭,钻入深山老林。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泉清澈,交通闭塞。这种客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为苗族民歌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空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三省坡苗族民歌”。
三省坡地区,自古迄今是一个具有同一气候地理条件,同一动植物系统,同一语言,同一历史命运和同一文化传统的一个历史民族文化走廊,属同一经济文化类型,即“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俗同形”。这个区域的苗族同胞交往频繁,每年都要举行歌会,如三月三、四月八和大戊梁歌会等,都有三省区境内上万余苗族同胞参加。
由于受历史的民族压迫,苗族同胞不断迁徙,相当一部分苗族“明歌”虽已失传,但她仍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声音、富有哲理和寓意的歌词深受苗族同胞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