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宰荡歌声飘四方

发布时间: 2020-10-20   作者: 杨文全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胡官美与爱人切磋侗歌技艺

  侗歌阵阵绕山梁

  木屋错落,鼓楼高耸,小溪从门前过,歌声在山寨萦回……这就是宰荡。宰荡侗寨是 榕江县栽麻镇的一个村,由宰荡、加所两个相距不远的自然寨组成,位于县境东面,邻近黎平、从江两县。绿水青山包围的宰荡,从寨子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弯弯小路,串联起一丘丘稻田,田畴交错,稻香鱼肥。宰荡是普普通通的侗族村寨,可这里的侗族大歌,一直从远古唱响到现在,从寨里唱到国外。

  鼓楼几重檐,飞檐翘角,精美至极,不仅凝聚着侗民们的心血,也凝聚着侗族工匠师傅的智慧。鼓楼不仅是侗民议事的地方,更是侗族聚集起来唱歌,放松心情的场所。

  “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对侗民的写照,毋庸置疑。宰荡是歌之乡。如果你去宰荡,未曾进寨,首先让你感受的是拦路歌,竹枝搭建的寨门下,桌面摆着盫鱼、白片猪肉、香喷喷的糥米饭、醇香的米酒,身着侗族盛装的女子,簇拥站着,唱拦路歌,这是侗家人迎接宾客的隆重礼仪。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岁月悠悠,宰荡侗民祖祖辈辈精心呵护,大歌在这块土地得以滋润,在这里永远长青。宰荡侗民热爱生活,人人都是歌手,他们按不同的类别,自发地组成歌队。这个300来户,不到2000人的村寨,现有侗族大歌队十多支,每个歌队少则十几人,多则二三十人。

  孩童在歌的环境中长大,从咿呀学语,父母便一句话一首歌地教着。儿童5至6岁便自发地结伴到歌师家,向歌师学歌。他们学唱的侗族大歌十几首甚至几十首。年老的教歌,年少的学歌,年轻的唱歌是一种惯例,是文化自觉。以前,交通信息闭塞,大歌就像深闺女,得不到赏识。可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民族文化部门发现了这一瑰宝,并将宰荡列为双语教学试点村,从此,大歌由民间走进了学校课堂。加所小学是榕江县较早开设侗族大歌课的学校,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注入了活力。大歌不再只是民间侗民们的自娱自乐,如今,已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登上了音乐的大雅之堂。

  媒体不止一次对宰荡侗族大歌进行报道,艺术家对侗族大歌进行挖掘并打造。2015年编排了音乐剧《嘎老》,也有几家电视台以宰荡侗族大歌为题材,拍了电视专题片。同年,中央电视台在宰荡拍摄纪录片《记住乡愁》,纪录片播放,观众脑海无不刻下传承千年的侗族大歌乡愁记忆。2018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童谣》剧组到榕江、从江拍摄,也选择了宰荡,以宰荡山水民居为景,剧中的人物大多是宰荡的歌手。

  寨子里的胡官美与歌有缘,先天有副百灵鸟般的好嗓子,小时候学歌就有悟性,歌唱得出色,十里八乡出了名。胡官美青年时,因为唱歌,杨胜锦也因唱大歌演侗戏,俩人志同道合结为夫妻。寨上来了歌仙子,这个有唱大歌传统的歌窝,如锦上添花,歌手们便慕名而来,同她交流,向她请教。从她嫁到这个地方,从事教歌已有四十多年。她一生,不知教了多少人,教了多少歌,但从不提任何条件,从不以教歌唱歌来获取什么报酬。宰荡侗族大歌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这就是给她的最大回报。

  胡官美家就在加所鼓楼旁边,有时,教歌的地方就选择在她家的百年古木屋里。每天,吃过晚饭,寨上一群孩子便陆续来到她家。有时,她还在灶房煮饭煮菜,有时她一家人正吃着饭。在灶台煮饭炒菜时,孩子们站在一旁,她一边操着锅铲炒菜,一边教唱歌,唱一句,孩子们便张着嘴学一句。

  饭后,收拾停当,进入正式教歌。先练刚学过的歌,然后再教新歌。胡官美与女儿、儿媳一起,领着孩子们练起歌来。一群孩子张嘴唱,稚嫩的歌声充盈着整个屋子。

  胡官美说:“从我嫁到这个地方,寨上的人都喜欢到我家来一起唱歌,跟我学歌。那时,我常常抱着孩子教歌到深夜。我有一肚子的歌,我要教到教不动为止。”教歌唱歌,胡官美视为神圣责任。作为一个农家妇女,靠种田种地养家糊口,还要操持家务,农闲,晚上本应休息,可她却又教起歌来。几十年来,胡官美始终坚守,没有停歇过,带出了一代又一代歌手,为当地的侗族大歌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有人发问,是什么力量,使她坚持了几十年?回答是,她深深爱着自己的民族,侗族的歌侗族文化融入她的血脉里。

  2004年胡官美被榕江县评为优秀歌师,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捧着证书时,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她喜极而泣,泪水湿润了眼眶。只想到教歌唱歌是她的生活的部分,居然得到政府的肯定,真是喜从天降啊!之后,2007年,她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同年被命名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胡官美及其丈夫,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家孙、外孙,祖孙三代都是唱歌好手。以杨秀珠、杨秀梅、杨秀会姐弟三人组成“艺术世家”合唱队,他(她)们以优美的歌声打动了世人。杨秀珠、杨秀梅姐妹俩经常参加州、省和国家文化部门组织的演出团在国内去国外演出。

  2006年全国青歌赛,贵州省领导非常重视,确定用侗族大歌去参赛,要从黔东南侗族地区层层选拔。先在榕江、黎平、从江三县各选10人,再到州、省参选,然后,由13人组成“‘蝉之歌’组合歌队”。杨秀珠、杨秀梅姐妹俩以其清亮的歌声,原生态的演唱,过关斩将,脱颖而出。青歌赛,她们先后演唱了《大山真美好》、《蝉之歌》、《想你想得心发慌》歌曲,“蝉之歌”组合歌队出色的演唱,获得银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侗族大歌首次进入央视,为让一生钟爱侗族大歌的胡官美分享她亲手培养的歌手,她的女儿亮相中央电视台这个大舞台的荣光,榕江县人民政府用车把胡官美及爱人接到县城来观看比赛的现场直播。2008年第十三届青歌赛的侗族大歌组合,姐妹俩都是其中的得力干将,杨秀珠同样担当了领唱角色,摘取合唱类铜奖。

  2006年9月,杨秀珠、杨秀梅等人随中央电视台到韩国参加“感知中国韩国行”活动。2007年7至9月,文化部组织,姐妹俩等15人到西班牙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艺术节。在西班牙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到了许多城市演出,受到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高度赞赏。2011年,姐妹俩代表侗族去法国参加“金秋梨艺术节”。在世界高雅的音乐殿堂,国外音乐人无不惊叹侗族大歌这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步合唱的神奇,在西班牙和法国的几场演出,她们看到了观众感动的泪水。演出结束,一群音乐人、记者围过来,问她们是怎样做到的。2012年12月,胡官美一家三代11人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家庭文化艺术节,获得家庭才艺特别奖,因而,她一家被称为“侗族大歌之家”。2017年,胡官美家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一家人到北京,走进庄严而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

  榕江县人民政府为传承和振兴侗族大歌,2008年录用胡官美的女儿杨秀梅、杨秀珠为正式教师,专在学校教唱侗族大歌。这对出生侗歌世家的姐妹花把传承和传播侗族文化作为己任,传递着教歌唱歌的薪火。她俩除了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侗族大歌,课余时间还另外带两个歌队。2010年6月,宰荡10名儿童组合的歌队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将侗族大歌这一浓郁的民族文化,作为礼物奉献给各国朋友。2013年10月,杨秀珠带了她的一个歌队参加第六届“贵青杯”贵州省青少年公益文化艺术大寨,孩子们演唱的侗族大歌《希望笋子高过竹》获得了声乐类合唱金奖。

  2015年12月,贵州省第二届侗族大歌百村大赛在榕江举办,来自榕江、黎平、从江三县,以及广西、湖南的102支歌队2040名歌手参加,可谓规模盛大。宰荡共有9支歌队参加,歌手中年龄最小的5岁半,纪最长的有脸上刻满了沧桑的80岁老人。这群泥腿子歌手,刚放下犁耙从田野走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芳香。站上舞台,便进入角色,情感迸发,歌声从每个人的心里源源流出,汇成一曲美丽的旋律。他们的表演,是这样的投入、专注,表现自然自如,简直与专业歌手无异。为迎接这次比赛,胡官美及爱人、子女,全身心地投入,奔忙于歌队中,又是辅导,又是领唱,一家人都是歌队的歌手。这次比赛,宰荡歌队收获了3个奖项,宰荡歌师、歌手共获奖29人次。

  唱歌与宰荡侗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离不开歌,歌也离不开他们;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精神家园。他们用歌抒发情感,他们尽情歌唱。这清亮,透着大自然气息的歌声,伴着生活,伴着喜悦,伴着星星月亮,长年回荡在这个古老的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