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传统花灯戏创作迷——李桂荣

发布时间: 2020-09-21   作者: 吴兴权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image.png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传统曲艺。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花灯戏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 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传统民间小戏剧种。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

  雷山县的花灯戏是屯堡文化的一部分,其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 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今天,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的形势内容改编为花灯戏进行演唱,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而在雷山这个有着苗族文化中心的地方,花灯表演另有其特色,占据当地苗族文化的一席之地。

  李桂荣,出生于1951年,一个当地土生土长的苗族妇女,她一生热爱花灯戏曲艺术,四十多年来,在工作之余潜心于花灯戏曲的研究和创作,在道具制作、曲谱创作、文字编导方面不断挖掘当地花灯戏艺术,经过与生活的结合,创作了一大批花灯戏曲作品,在当地的文化艺术界各领一方天地,展现了她独特的风采。其结合传统艺术手法,表现形式中,保存花灯的“歌”包括“唱”和“打岔”两部分,很少说白。“打岔”就是有韵的说白。老灯戏中很少有不押韵的道白,因此“歌”和“舞” 就很容易在节奏上统一起来。花灯剧的舞蹈动作,以“崴”为特色,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花灯越崴越喜欢,手帕扇子团团转”,就是对花灯舞蹈的真实写照。传统的花灯舞蹈包括三类,一是只舞不唱。二是集体性歌舞。三是二人对唱;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使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在长时期的表演中,雷山花灯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模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抢救、保护花灯,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民俗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今天,花灯赖以生存的农村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跳花灯的习俗日益淡化,过去红红火火的花灯班和玩灯、接灯的风气有所冷落。有的灯班虽然还在传承,但青年人普遍学艺不精。久而久之,有失传的危险。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青年人热衷于现代娱乐方式而不愿学习传统花灯,普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机。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花灯唱音减弱、风姿渐消。如何让花灯的欢腾永不散场、让花灯的唱音成为最美乡愁?

  李桂荣,一生热爱花灯戏曲艺术,40多年来,她参与雷山花灯表演、创作,收集了珍贵的花灯传统文化资料,她希望通过一个点或者一个屯堡来保存花灯戏曲艺术,可以打造知名旅游点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附近的连城、营上堡,将其作为基地,挖掘花灯戏曲艺术,发展和发扬花灯戏曲艺术,让这一珍贵的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绽发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