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甘囊香”盛大的浪漫

发布时间: 2020-06-05   作者: 莫 屈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整装 (通讯员 李辉 摄)

  踩歌堂 (通讯员 李辉 摄)

  甘囊香芦笙会 (通讯员 李辉 摄)

  舟溪镇一年一度的甘囊香芦笙会,是凯里作为“百节之乡”“歌舞海洋”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现和缩影。

  舟溪镇是距凯里市区约20公里,93%的居民为苗族,是全市苗族群众比较集中、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舟溪的芦笙会每年在正月十六至二十举办,是凯里地区最热闹最有影响的民族节日之一。

  在舟溪村河畔的石碑上记述:甘囊香芦笙堂始建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甘囊香”是苗语的音译,意思是神往的地方。舟溪苗寨脚下长500余米、宽100余米的河滩就是甘囊香芦笙堂所在范围,是黔东南保存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大的天然芦笙场,系舟溪吴氏家族倡议组织兴建。

  相传苗族始祖蚩尤在与炎黄二帝逐鹿中原战败后,其余部落被迫撤离中原,开始漫漫西迁征程。作为蚩尤部落后裔的苗族,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多次分道,分散到中国西南诸省。其中一支苗族定居在雷公山麓周围,世居在舟溪镇的苗族就是其中的部分。舟溪一带的苗族姑娘因盛装为短裙而被民俗和人类学家称为“短裙苗”。姑娘服饰主要特点为裙纳百褶、上装饰银、围腰绣花、家织绑腿、挑花布鞋等,整个着装古雅大方,简洁素丽。舟溪苗族妇女的头饰特色显明,发梳半月,根根叠盘,丝纹不乱,挽髻插簪,光泽闪现,极为奇特。成为舟溪地区苗族区别于其他地方苗族的一个醒目标志之一。舟溪苗族仍保存着芦笙制作、织锦、刺绣等传统技艺,舟溪新光所产的芦笙畅销海外,手工织锦、刺绣品等久负盛名。

  吹笙跳月是苗族数千年来盛大的娱乐活动。迁徙到舟溪的吴氏迷公在“养郜灵”下面建立鼓和芦笙坪,作为苗族男女社交娱乐的活动场所,后被官兵破坏和禁止。当地苗族《贾理》记载:建笙堂,笙曲震天响,帝王心狠毒,砸鼓禁吹笙,七代静悄悄,男女难成亲。

  由于统治者的破坏与镇压,曾经热闹的踩鼓堂沉寂了下来。舟溪吴氏第六代先祖郜奖英、郜乜英、郜祷英、郜雷英四兄弟商议,决定冲破禁忌,决心重开芦笙堂。到三十里外有百余年传统芦笙会的马田村去请笙魂。把那里一直热闹举办芦笙会的芦笙魂请到舟溪,以重开芦笙活动,再塑舟溪芦笙节日盛会。

  经与马田当地苗族寨老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同意后约定,于新年正月十五早上去马田请芦笙。当天,郜奖英兄弟及子女们组成迎笙队伍,抬着猪、酒、鸡、鸭、糯米饭等丰厚的礼物向马田寨出发,赶到马田时已是下午。发现落也(现为三江村)和甘养方将(现为共和村)也为请笙魂同一天来到马田村,整个马田已是人影攒动,热闹非凡。马田村的寨老们以东道主的身份,杀猪宰马,热情款待舟溪、落也、甘养方将三村的客人。宾主相聚,欢声笑语,饮酒吃肉,猜拳行令,如过节庆。

  酒足饭饱之后,马田村的巫师和寨老们邀请寨里男女老少以及三个村的客人,带着鸡鸭鱼肉、刀头酒礼、香纸爆竹,并取出各种大小芦笙,一起来到马田村的芦笙堂启堂。巫师将鸡鸭鱼肉摆上桌案,烧香烧纸,祭奠先祖和神灵后,口中念念有词,同时嘱咐三个村的客人注意各种礼俗,举行了隆重的启堂仪式。巫师完成各项祭奠仪式后,鞭炮齐鸣,芦笙响起,篝火升腾,马田村的寨老与客人,年轻后生与姑娘们围着篝火跳起了芦笙舞……马田村的芦笙会启堂仪式结束后,三个村的客人带上马田村寨老赠送的笙魂——两把芦笙和一只马脚连夜赶回各自村寨,在选定的芦笙堂启堂。

  落也距马田只有三五里,该村迎芦队伍不到一个小时就回到寨子,首先举行了芦笙启堂仪式。甘养方将距马田有十多里,要走两个多小时,迎芦队伍回到寨子后也随即举行了芦笙会启堂仪式。而舟溪距马田有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吴氏“郜奖英”兄弟带上笙魂赶到舟溪镇藏科寨脚的“当里科”(地名)时,已是次日凌晨子时,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也顾不上休息,立即商议在“当里科”举行启堂仪式。按照马田村寨老的要求,只跳芦笙不踩鼓,并推荐长兄“郜奖英”主持启堂仪式。于是,“郜奖英”按照马田村巫师交代的启堂事项,在甘田坡举行了启堂仪式。下午,吴氏家族的男女老少聚集“当里科”,年轻后生吹起了芦笙曲,年轻姑娘跳起了芦笙舞,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听到芦笙响起,纷纷聚集“当里科”吹笙跳舞,整个舟溪笙歌荡漾,一片欢腾。到正月十九,马田、落也的青年男女也纷纷赶来助兴,十几支芦笙队把“当里科”芦笙堂挤满,原本不是很宽阔的“当里科”已容纳不下四方赶来的芦笙队伍。“郜奖英”召集几兄弟商量后,决定请部分村寨的芦笙队移到距“当里科”四百米远的甘囊香河坝去跳芦笙。到正月二十这天,甘田坡、甘囊香的芦笙会达到高潮,四面八方前来参加芦笙会的客人成千上万,舟溪河畔河人山人海,欢喧沸腾。

  不巧的是,这年却遇上旱灾,粮食歉收。大家认为长兄“郜奖英”启堂开年不吉利,第二年便推选二弟“郜乜英”来主持启堂,并决定把启堂仪式放在甘囊香宽敞的河滩上举行。“郜乜英”主持启堂仪式后,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大家备受鼓舞。第三年,通过马田村的提议,落也、甘养方将、舟溪吴氏家族与马田村寨老和巫师共同协商后决定:由马田、落也、甘养方将、舟溪同时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芦笙启堂仪式后,按当年各村寨到马田村请笙魂回来举行启堂仪式的先后顺序,约定芦笙会举办时间顺序,马田是正月十六十七;落也是十七十八;甘养方将为十八十九;甘囊香时间是十九二十。此后,甘襄香芦笙会严格遵循这一举办时间,年年如此,代代传承下来。

  由于甘襄香位于凯里、雷山、丹寨三县的交通要道,往来便利,人流量极大。正月十五启芦笙启堂后,十六十七已有了芦笙会,十八开始热闹,十九二十盛会达到顶峰。舟溪吴氏为了满足当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婚配的需求,明确了正月二十芦笙会结束后,又把二十一在甘囊香沿河两岸定为“游方”的日子。通过前边日子的芦笙会,苗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便邀约相会,以歌为媒,相互传达爱恋之情,通过这种自由恋爱方式,找到意中人,直到走进婚姻殿堂。

  “郜乜英”去世后,群众便推举告乜的直系裔孙主持每年的芦笙会,郜奖英、郜祷英、郜雷英的裔孙协办,如此代代承接,甘囊香芦笙节得以很好地承办下来,并且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成现在凯里市及黔东南最有影响的民族民间综合体育文化盛会之一。

  而今,每逢新年正月,各地苗族纷纷以此娱乐贺新年,又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配婚的佳期。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举行芦笙节。芦笙堂就设在舟溪苗寨的河沙坝上的甘囊香芦笙堂。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在甘囊香芦笙堂进行隆重的启奏仪式。凌晨,舟溪吴氏家族主持芦笙堂的“芦笙头”扛着芦笙来到芦笙堂,设置好供桌,摆上鸡鸭刀头等祭品,烧香焚纸,斟酌水酒,向先祖祷告新年开始、祈望族人平安、节日顺利、新的一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毕,由吴氏芦笙手吹响第一支芦笙曲,表示芦笙盛会正式开始。这时堂内外几百只芦笙一齐吹奏。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迎着朦胧的晨曦,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选定自己的意中人。

  几天时间过去,节日各项赛事活动圆满落幕,青年男女们各自物色到了中意的伙伴,远近宾朋慢慢散去,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芦笙头”,又组织族人集中在芦笙堂,再次进行祈祷告,并向笙神洒酒致谢,在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村人集中精力发展生产,直到五谷归仓时才能取下吹奏。一年一度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才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