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
黔东南新闻网讯 三穗县瓦寨“三民桥”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正式落成。这在当时是一浩大工程,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三民桥”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原系乡人捐资修建。道光十八年(1839年)春,邛水河洪水暴涨,“三民桥”被冲坏。民国四年(1915年)乡人再次重建;时值袁世凯称帝,政局动荡,荒芜连年;因筹资困难不得已修桥半途而废。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乡绅宋承德、张均振、粟宏敦及周治南等倡议下,“三民桥”又开始动工;历经32个月,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建成。
“三民桥”的建成,在当时的贵州是一件大事。同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故将此桥命名为“三民桥”。
“三民桥”上的阁楼以孙中山先生的字“逸仙”命名,曰“逸仙楼”;“逸仙楼”上还挂有中山先生画像,契合了国民政府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治需要,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广泛认同。
“三民桥”一落成,贵州全省上下欢呼雀跃,从省主席毛光翔到社会各界名流都纷纷为大桥的落成题词作诗以示志贺,一时成为佳话。
贵州省主席毛光翔的题词是:“功成步渡”。
第二十五军副军长王家烈的题词是:“永庆安澜”。
贵州建设厅厅长窦居仁的题词是:“建设宏规”。
贵州农矿厅长杜运枢的题词是:“有志竟成”。
贵州实业局长、省立模范工厂厂长吴会贤(同盟会员)作序并赋诗、撰联。
其联曰:
长桥七孔成南通滇桂北达蜀湘近悦远来利商贾
杰阁三层起下镇波涛上凌霄汉飞丹流碧壮山河
九十年前的三穗瓦寨“三民桥”的建成和命名,是以当时桥工总理周治南、贵州实业局长吴会贤等为代表的三穗人践行“三民主义”的政治自觉,彰显了那个时代有识之士民生为本、实业救国的价值追求和担当。
“三民挢”的建成为百姓的出行和商贾的往来提供了方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到了“大跃进”时代,由于大炼钢铁,“三民桥”上不能满足马车运送树木;于是被拆。现在邛水河上只留下些石墩。
细雨如烟,石墩如洗;孤寂无声,守望过往。如今,瓦寨“三民桥”已成为人们探古寻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