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爱和苗寨:风情浓郁的歌舞之地

发布时间: 2019-10-28   作者: 张文杰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车岔进那个叫爱和苗寨村道的时候,正午的阳光正亲吻在这片土地上。空气清新而略带秋收田野的气息,吸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车爬过山头再拐过几个山坳,爱和苗寨的面容就慢慢展露在我的眼前:在几处斜坡上,参天古树下掩映着一些房屋,在阳光中若隐若现。仔细看,醒目的是新修的砖瓦洋房,灰色老旧的是吊脚的木楼。寨脚下是一条蜿蜒的小溪,两岸是梯田。小溪、梯田、古树、房屋、山野,形成“坡中有树,树下有屋,屋边有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这就是我心中念念不忘,被世人誉为“苗族文化艺术馆”的爱和苗寨!

  其实,初识镇远县焦溪镇的爱和苗寨是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的文字对镇远爱和苗族进行生动的描述。说实话,我是沿着这些文字的描述走进爱和苗寨的。稍了解苗疆历史的人都知道,苗疆这片土地文学作品记载很少。而《儒林外史》却用了一个章节来描述镇远金堡苗族。据考证,《儒林外史》四十三回中所说的镇远苗族大本营是金狗洞,金狗洞即现在的金堡,那时金狗洞的苗族就居住在现在的爱和。据历史记载,公元995年,爱河苗族祖辈被选派到宫廷演出,其歌舞轰动宫廷,载入国史。可以看出被誉为“歌舞地”的爱和苗寨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我没有在爱和寨中泊车,而是沿着寨中斜斜而下的马路,一直下到寨脚的溪边。我想找一个可以仰视整个寨子全景的位置,可车下到寨脚溪边,依然找不到一处可以仰视全寨的理想点。我又沿着小溪边的路而上,那蜿蜒的水泥村道似乎告诉我大山深处还有寨子。问一位骑摩托车经过的年轻人,沿溪流进去是去什么寨子?他说,进去就是上搞咬和下搞咬。而我此行的目标是爱和,认为没有必要再进去了。调转车头,看见溪边不远的田野上有一位放牛的老人,下车走过去递烟与其攀谈,老人热情地告诉我爱和村包括上搞咬、下搞咬、爱和、元兆、贵度五个自然寨,约500户3000人。显然,我对爱和苗寨范围理解小了,爱和村不仅包含爱和,还包含其他四个自然寨,爱和五个自然寨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老人是这样告诉我的:相传很久以前,苗家住在一片有水有草的平原里,人口越来越多,种的粮食不够吃,纺的棉布不够穿。六位公公共一把柴刀砍柴,他砍你不得砍,砍来的柴不够烧;六位婆婆共一个纺车,她纺你不得纺,纺得的纱不够小孩们做裤子穿;六个嫂嫂共一个礁舂米,她舂你不得舂,舂来的米不够吃;六个娃娃共一条被,他盖你不得盖。族里最老的公公对各位公公说:“这种日子没法过了,我们分开过吧!让一些人顺着日落方向走,到了太阳居住的地方会找到好日子”。公公们都同意了,于是,代熊、代萤、代苏、代穆几位公公各带一支队伍朝太阳落山的方向走去。临上路,妈妈带着纺车,爸爸带着墨线,哥哥带着锄头,弟弟带着犁耙,嫂嫂带着簸箕,妹妹带着花绣,跟着几位公公往西走。走呀走呀,走到了四脚山,带头的公公四脚四手地爬过了,大家也跟着爬,山那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留下代熊。余下的又跟着几位公公往前走,弯腰穿过了荆棘丛生的弯腰冲,又留下了代萤。余下的跟着几位公公往前走,攀过了刺藤山,又留下了代劳。余下的继续滚过石刀山,涉过烂泥冲、冰柱山,顺着玩山来到了一个树木兴旺,山清水秀的地方,代穆公公留下来说:“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地形象个金水盆,我们的好日子就从这金盆里滚出来”。公公们用带来的墨线伐树盖房子,妈妈们用带来的纺车纺纱织布,哥哥们用带来的锄头开荒,弟弟们用带的犁耙犁田,嫂嫂们用还的簸箕簸米,妹妹们用带来的花针绣花。满坡满岭的荒山开出来,满山满沟的梯田挖出来,种上了稻子和棉花,生活慢慢宽裕了,忧虑慢慢消除了,娃娃们吃上了饱饭,穿上了新衣。这里后来就成了苗族聚居的搞咬。代穆公公这支家族的人口越来越多,也只好让他的六个儿子带着各自的家人分开居住。他的六个儿子带着各自的家族就分开了,就形成了金堡镇的上搞咬、下搞咬、爱和、元兆、贵度、贵界六个苗族村寨。代穆公公的六个儿子中有一位叫汗公的,带着自己的家族,沿着搞咬的河流往下走,看到一个南北两边有几条山岭似龙匍匐而来,山坡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山坡上有一群古树,中间有一口永不干涸的池塘,是一块风水宝地,心里高兴极了,就定居下来,就取名为“狡过”。汗公的家族经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解放后,村寨首届领导和负责人就把寨名改为“爱和”“爱和”寨名一直延续至今。

  老人告诉我,至今爱和苗寨还保存很多的传统的风俗,正所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有正月十四元宵节,二月二祭桥节,二月十五又过姊妹节,三月初三游方坡会,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初五小端午,五月二十五大端午(也称龙船节与台江施洞一带相吻合),六月六的吃新节,六、七月卯节……节日不同,规模也不同,庆贺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大不一样。爱和众多的节日中,六月六吃新节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深,历史最长。每年“六月六”这天,爱和附近村寨如:元兆、贵凯、贵界等地的男性同胞主人都要到自家的田里摘12颗或24颗稻穗芯,杀鸡宰鸭煮鱼,招待左邻右寨。远在施秉、剑河、台江、三穗等县的亲朋好友也前来参加六月六活动。进寨时,喝上六道拦门酒。每喝一道,就在脸上打一个红绿印。一道是老年人的长命百岁酒;二道是中年人的勤劳持家酒;三道是青年人的勤奋好学酒;四道是未婚姑娘们的亮相酒;五道是儿童们幸福生活酒;最后一道才是真正的拦门酒。所谓拦门酒,即是主人在自己堂屋大门上方中间,找一处可以固定并能承受一定拉力的地方,然后再用红毛线系上两条下垂的线分别系吊牛角。牛角由两位青壮年拿着,已婚妇女在堂屋大门内把关,不让客人轻易进入堂屋,必须喝牛角酒后,方能进屋。其意为:主人有喜事好事,不好意思告之亲戚朋友,但客人知晓后,非来祝贺不可。拦门酒这种场面最为热闹,也最为难不会喝酒的客人。因为,不喝主人拦门酒,视为不诚心来庆贺。喝牛角酒后,人们涌入芦笙堂。鞭炮声、芦笙声、歌声相互交织,爱和苗寨热闹沸腾。歌舞已融入爱和人的生活,歌舞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老人还告诉我,每逢村中重大节日,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爱和村民们也会赶回。看老人叙述时陶醉的神色,我想象爱和苗寨歌舞的场面一定很动人。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没有碰到爱和苗寨的节日歌舞。

  告别热心的老人,一个人拿着相机朝寨子走去。爱和寨子很是安静,和许多寨子一样,年轻人不读书的大都已外出打工,寨子里遇到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爱和苗寨也再悄悄变化着。外出打工腰包鼓起来的爱和村民,建起漂亮的砖瓦洋房,而村中不断涌现的砖瓦洋房,冲击着古老的吊脚楼。我在想承载着苗族历史文化的吊脚楼,如果有一天消失了,我不知道是悲还是喜?一方面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方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两个问题怎样才能协调发展?村民们追求美好生活,建砖瓦洋房没有错,这是时代的发展需求。然而,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标签之一,一个民族村寨如果砖瓦洋房多了,显得不伦不类。乡村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变化着,一些民族村寨面临着冲击而嬗变着。这是我所忧虑的。黔东南州正努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大州,民族村寨旅游之路怎样走?值得我们大家用心去思索。

  暮色已笼罩大地,我也该踏上归途。坐在车上我不禁回头遥望渐行渐远的爱和,它在夕阳的余晖中染上一层金黄的色调,如同刚刚完成的一幅风景油画,留在我脑海中,久久无法忘怀。我默默告诉自己,下次节日我会再来,来看爱和的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