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老们对唱古歌庆贺丰收
黔东南新闻网讯 在苗乡村寨,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但以苗年文化活动最为隆重。
说起苗乡过苗年,话题可多了。每年秋粮进家入库后,地处苗岭腹地,雷公山麓的雷山县苗族人民便迎来了自己的传统节日——苗年。雷山过苗年都是在“卯日”过的,苗年是一年过两次,相隔25天过一次(分为:小年、大年)。小年一般打点糯米粑粑吃,家家都到田园捕鱼作佳肴,过得很简单。过大年,一家或几家共杀一头大肥猪,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祭祀祖先、祭桥、祭岩、祭树。而西江千户苗寨与各村寨不同,凡讲西江语言的村寨(即:西江、干荣、长乌、白碧4个行政村及南星自然寨)一年都过了三次(分为小年、大年、后年)苗年,小年打粑粑、吃鱼;大年杀鸡、杀鸭祭祀祖先、祭岩、祭桥;后年(即第三次过苗年)家家都杀猪过苗年,隆重举行芦笙盛会三至五天或七至九天时间。
雷山过苗年,每年必须经过各村寨德高望重的寨老们选定日子才过,因为过苗年时间是没有固定的,但就一般而言,每年都是在“立冬”前后的“卯日”过的(即:公历11月上旬,农历十月上中旬是过大苗年的)。大年节日定了,各家各户发短信或打电话约亲接友,并积极做好节日佳肴美酒的准备。
大年到了,各苗寨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举寨欢庆。家家提前在“寅日”杀猪宰羊,忙碌着烫猪剐猪。“卯日”这天上午,村民们带着鸡、鸭、鸡蛋、鱼、酒饭到几里路远村寨指定的地方烧香化纸祭桥、祭坐凳、祭“岩爹、岩妈”。
“卯日”这天,各家还添了蒸糯米打粑粑的内容,佳肴就更丰富了。这些天,西江千户苗寨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古装、盛装,笑逐颜开。苗寨里、飞歌、酒歌此起彼伏,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辰日”赶早餐,天未亮西江苗寨主妇们便在厨房忙开了,忙着烹制鸡、鸭、鱼等佳肴。天刚亮时,主人在祖先神位龛前和门口烧纸插香,将米酒、糯米饭、鸡、鸭、鱼、猪肉各一份摆放地上用以迎接祖先过着一年一度的苗年节,嘴里叨念着叫祖先先来喝足吃饱,希望祖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保佑来年丰收等话语,同时也追述祖先的辛勤劳作和频繁迁徙的艰辛。酒肉洒在地上祭祀祖先后,在中堂屋把酒肉摆满了圆桌或长桌,各家各户在中栏杆或门前燃放鞭炮,以示节日祝贺,家家都在赶早饭,宾主欢庆一堂,谁家早谁家就勤劳致富。那些古礼与古仪式仍在继续,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
雷山是16万人口的小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2%。进入21世纪以后,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以民族节日助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推介雷山旅游的契机。于是从2000年(除2001年不办外)起,每逢农历十月上、中旬的“卯日”举办了“中国·贵州•雷山苗年文化周”活动,以乡镇(村)为单位组织芦笙队伍,上千名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银光闪闪凤冠的苗族姑娘和身穿不同绚丽的民族服饰的男女老少汇集县城主会场铜鼓大广场、木鼓小广场和分会场西江、丹江、郎德、大塘等举行了原生态大巡游和欢跳原生态铜鼓、芦笙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表演比赛。同时,举办了精彩激烈的斗牛、斗猪、斗鸟等比赛活动二至三天。之后,各村寨还举行五至七天的跳芦笙盛会,在欢跳芦笙行列中,盛装在前,便装在后,盛装行列中,头戴银冠并插银角在前,只戴银冠没有银角的在后。各色队伍中,皆是高者在前,矮者在后,层次分明。围着铜鼓芦笙转圈,跳着铜鼓、芦笙声声的节拍,跳起原生态的舞蹈,人们叫“跳芦笙、踩铜鼓”,苗语称之为“重赶、重略”。芦笙场上用的“千家糯米酒”,都用牛角盛酒敬亲人,称是敬“牛角酒”。这一古老而又风情浓郁的民族民间活动,使节日添了更浓的乐趣。
据介绍, 2019年9月27日(农历八月三十“丁卯”日)是西江千户苗寨过第一次苗年(开头年);按每隔25天过一次计算,该寨将于10月21日(农历九月廿三)“辛卯”日是西江过第二次苗年(大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十八)“乙卯”日是西江过第三次苗年(尾年)。每逢西江过大苗年和尾年,四面八方亲戚朋友前来庆贺苗年,每家少的十几人,多的几十人至百人不等;国内外的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都纷纷专程来访。节日里整个苗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真是首首飞歌迎客人,曲曲酒歌送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