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宰荡侗族大歌:惊艳世界的天籁之音

发布时间: 2019-09-09   作者: 廖少禹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侗乡素有“诗的故乡,歌的海洋”的美誉。走进宰荡侗寨,果然名不虚传。宰荡是侗族大歌传承最好的侗寨之一,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在这里人人都爱唱侗歌,人人都会唱侗歌,刚会说话的小孩都能哼唱几首侗族童谣:“鞭打木马快快走,滚得一身灰扑扑。我们还小当哭匠,长大要当好歌手……”

  宰荡侗寨位于榕江县城东北部,隶属栽麻镇,坐落在一个山谷之中,距县城26公里,265户人家皆为侗族。村寨四面青山如黛,房屋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一条小溪流过村庄,一条镌刻历史印迹的青石板路贯通村巷间。村中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鼓楼,气势宏伟,鼓楼底层中央是圆形的火塘,四周置有长凳,这里是侗寨人议事、唱大歌的地方。潺潺流水,悠扬的侗族大歌,构成了最美妙、最和谐的人间奇景。

  在宰荡,唱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不唱歌可惜歌,人不干活要挨饿。不种田地难养活,活路要做歌要唱……”这是流传在侗乡的歌谣。人们山上劳动时唱山歌,儿童游戏时唱儿歌,谈情说爱时唱情歌,酒宴时唱酒歌,姑娘出嫁时唱伴嫁歌,闲暇时听歌师、歌手们唱叙事歌、劝世歌、伦理歌……可以说,侗族的社会生活中处处是都歌。侗族人把唱歌看作同吃饭一样重要,“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最朴实的心灵表达,唱歌已经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构成侗族人的精神世界。侗族大歌是发自侗族人民内心深处的心灵之歌。每个宰荡人都浸润在“歌的海洋”里,学歌、唱歌、听歌。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用歌声来传承历史、记录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侗族音乐,其中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因其悠扬的旋律与优美的声音而被誉为“天籁之音”“美妙和声”“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al laox),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传于侗族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贵州省榕江、黎平、从江和广西三江两省(区)四县毗连地区。侗族大歌所唱内容十分广泛,有歌唱人类起源,有歌唱民族迁徙,有歌唱人物故事,更多的是歌唱爱情。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和戏曲大歌等。

  “鼓楼建寨中,花桥架河上,村村寨寨人兴旺,男耕女织乐无疆”,这是侗族古歌对侗寨的赞美。鼓楼和花桥(风雨桥)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族人学歌、唱歌、听歌的重要场所。唱侗族大歌哪种场合最隆重、最热闹,当数鼓楼对歌。农闲时节,尤其是在节庆之日,鼓楼对歌就开始了。男女歌队在歌师的带领下进入鼓楼,分坐在两边的长凳上,四周挤满听众。对歌开始,双方先唱开场歌“噢嗬顶”,噢嗬顶是一种节奏欢快的礼节歌,双方互相赞美。唱完“噢嗬顶”,双方就开始对唱情歌,这是鼓楼对歌的高潮。情歌对唱以“干赛”为主要唱腔。“干赛”一开始,先唱相会歌(嘎荡邓),接着唱相爱歌(嘎花),因相爱而又不能在一起就唱相恨歌(嘎荡顿),最后唱逃婚歌(嘎荡塔)。根据观众的要求,对歌中间还会穿插几首声音大歌,亮亮嗓子,比比演唱技巧,看看哪一方嗓子好,曲调变化和谐。女声大歌曲调优美,娓娓动听;男声大歌声音浑厚有力,气势磅礴。鼓楼对歌,双方一唱一和,难分难解,唱者越唱越有劲,听者越听越过瘾,不知何时是尽兴时。

  在侗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寨与寨之间的情谊当以大歌作为联结的纽带。当一个侗寨的客人到达另一个侗寨做客时,做东的寨子必须做好拦门迎接准备,一根新砍的竹竿拦在寨门口,上面挂着手工纺织的花带子、绣花鞋垫和红鸡蛋,同时还准备一些腌鱼、腌肉、糯米饭和米酒,迎接客人的到来。客人进到寨门口,主方开始唱拦路歌(嘎莎困),客方唱开路歌(嘎开困),双方一问一答,对歌完毕,互赠礼物,敬上米酒,鸣放鞭炮或铁炮,才迎接客人进寨。客人进寨后,热情的主人邀请客人到家里做客,自不必说。

  侗族大歌广为世人认知,特别是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赞誉和肯定,是因为侗族大歌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巧、文化内涵等方面举世罕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大歌在旋律体系、声部构成、曲体结构和韵律运用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大歌的常用音域在一个八度左右,男声比女声低一个小七度左右,此音域是成年人最适宜的自然声区,这是大歌得以“全民歌唱”的前提条件;侗族音乐没有西方音乐声部的概念,聪明的侗族人受动物鸣叫的启发,发明了“所赛”[soh seit](雄声)和“所枚”[soh meix](雌声)来区分大歌高音、低音,雌雄论声部的认知方式,蕴含着阴阳平衡的宇宙观,大歌演唱通常是运用“支声性”手法和“持续低音”来实现高低声部的协调配合。侗族大歌经过千百年创作发展形成了严谨稳定的曲体结构,几句歌构成一角(段)歌,几角(段)构成一枚(首)歌;由序歌(干赛顿)、若干枚(首)歌和尾歌(干赛培)组成一岗(套)歌。其中,一角(段)歌又包含基本固定的“三分”结构,开始由领唱人领唱一句或半句,叫“起头”;之后进入歌队齐唱或分声部唱,叫“更哆”[genx dos],意思是“一同唱”;更哆唱完后,跟着有一个相当长的由虚词构成的“尾腔”,称为“拉嗓子”。“无图不成锦,无韵不成歌”,侗族大歌也是非常讲究韵律之美的。

  最能表现侗族大歌高超演唱技艺的是“声音大歌”。这种歌多以自然界的鸟啼虫鸣、林涛流水之声为模拟对象,在侗族先民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声音表现方式。蝉之歌、布谷歌、青蛙歌就是声音歌的代表作。特别是蝉之歌的演唱,“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新,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这首歌由女声演唱,音色纯净,音韵和谐。歌曲低声部采用持续音的手法,模拟绵延不绝的流水潺潺之声,高声部声音富于变化,节奏紧凑,间有细腻的修饰音,旋律优美动听,用以模拟蝉鸣之声。流水声、蝉鸣声、风吹树动之声,犹如奏起一曲优美的交响乐,把歌声变成了自然界的天籁之音。

  近几年来,宰荡侗族大歌的名气越来越大,宰荡侗族大歌飞出了侗寨,越来越被外人认知和喜爱,很多外面的人慕名走进宰荡沐浴感受侗族大歌的魅力。2014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走进宰荡侗寨拍摄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专题片。2015年,山西电视台“歌从中国来”栏目组走进宰荡。2015年9月3日,由贵州省代表团选送,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侗族音乐剧《嘎老》在北京民族剧院演出。在音乐剧《嘎老》中胡官美一家三代同堂演出,将侗族大歌与音乐剧完美组合演绎得天衣无缝,把侗族大歌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享受到一出清新感人的艺术盛宴。著名歌唱家、歌剧艺术家孙禹先生评价到:“这场演出对我来说是一场听觉享受,从未想过侗族人的精神世界是这么的丰富、迷人。”2015年12月,应广州市文化馆的邀请胡官美带着宰荡侗族大歌队远赴羊城演出,在广州市文化馆和云南艺术学院胡官美现场传歌,将侗族大歌这一神秘的无指挥无伴奏的民族音乐无偿地传授给大家。2017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童谣”栏目组走进宰荡侗寨。几年间,胡官美和她的团队先后应邀到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昆明等地演出,很多音乐爱好者还不远万里前往宰荡学歌、听歌,……宰荡侗族大歌成了榕江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王牌。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像一颗璀璨的宝石绽放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