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传承民族文化 展示“游方”民俗——西江景区开展系列苗族“游方”活动

发布时间: 2019-09-02   作者: 侯天智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为了展示苗族最古老的自由恋爱方式,丰富西江苗寨民族文化内涵,助推西江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西江旅游公司文化部不断挖掘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今年8月份以来,文化部以“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丰富景区民俗文化内涵”为契机开展系列“苗族游方”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同参与体验苗族最古老的自由恋爱方式——苗族“游方”文化。

古老的自由恋爱集体对歌

  “游方”旧称“摇马郎”,是苗族婚前的一种自由恋爱方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倾吐爱情。苗族有同姓同宗不通婚的习俗,为了青年男女社交和娱乐活动方便,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叫游方坡”或“游方坪”。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体现了他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以“一问一答”的对歌方式进行。夜深后,苗族青年男女并排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他不嫁的决心。

  通过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小伙子就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意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订立婚约,交换信物。

  “游方”活动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苗族风情文化的一次有机结合,是古老文明与现代婚恋文化的“亲密接触”,赋予了“游方”文化更多时尚魅力和现代元素,西江旅游公司文化部通过开展苗族“游方”活动,为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弘扬西江旅游文化品牌树立了榜样作了有益的尝试,必将借助“西江”的影响力成为中国著名的民族婚恋文化品牌。有“中国苗都”的美誉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坐落于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是中国最大、世界无双的天下第一大苗寨。在这里,苗族农耕、节日、银饰、服饰、饮食、歌舞等民风民俗世代相传,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现有住户1432户,6000余人,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33公里,距省府贵阳市约196公里,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江千户苗寨是苗族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先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灿烂的苗族文化。

  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苗族文化与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形成奇异诡秘、独特丰富、民风浓郁的文化内涵,至今苗族建筑、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仍承袭着远古的遗风,闪烁着昔日魏晋歌舞、唐宋服饰、明清建筑的光环。苗族飞歌、敬酒歌、游方歌,斗牛赛、斗鸟赛、斗鸡赛以及银饰、蜡染、丝绣……构成西江苗族绚丽的艺术殿堂。西江的民间节日众多,以一句话来形容也就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每年一度的吃新节、苗年节和十三年过一次的鼓藏节等最为隆重,均名扬四海。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近年来,为挖掘与传承苗族传统文化、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内涵、进一步提升西江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通过举办此类特色浓郁、富有成效的民间民俗活动,助推西江旅游业的发展。“游方”是西江苗寨最为响亮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就是向世界宣传推介西江浓厚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助推西江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出西江千户苗寨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搭建西江景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合作平台,真正让西江千户苗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