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掌坳苗寨坐落于雷山县大山深处,是该县68个传统村落中的典型代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物产资源丰富、民风民俗淳朴,是休养生息、采风踏青的好去处。
说起掌坳苗寨,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必属该村的铜鼓舞。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据传当时寨上的先祖们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从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长、七抱粗的枫木,将其抠通,制成一个长圆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击,能发出各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奇妙。消息传出后,招来了附近各寨的男女老少围着大木鼓欢跳狂舞。于是,掌坳的鼓舞名声便传遍了雷公山周围的苗族村寨。清朝雍正时,清政府派贵州巡抚张广泗拓建苗疆六厅,清兵来到掌坳,看到木鼓一敲就有人群聚集,非常害怕木鼓的声音,于是便把木鼓毁坏烧掉了,清兵撤离后,为了让鼓能久敲不破和便于保管,掌坳苗寨的先民们挨家挨户凑钱购置黄铜,冶铸了独具特色的铜鼓。
掌坳铜鼓舞样式奇特多变、舞步豪放激越,舞种共有12种50多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是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和日常劳作的演变及对祭祀仪式的传承,有“骑马”“砍柴”“祈福”“赶鸭”“捕鱼”“捞虾”等。据当地村民介绍,掌坳铜鼓舞是一种群体性民间舞蹈,是集狩猎、劳作、祭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刚柔相济、跳转结合,舞蹈幅度大、难度高,风格古朴、奔放热烈,男子舞步强悍、豪迈,女子则轻曼、明练。每逢重大祭祀活动或是逢年过节,掌坳村民便在寨老的组织下身着苗族盛装聚于铜鼓坪上,自发架起铜鼓随着鼓点舞之蹈之,直至深夜不愿散去,时如蜻蜓点水时如猛虎下山的动作,配上震耳欲聋的声声吼叫让人感觉甚是震撼。
掌坳苗寨上至耄耋下至垂髫都是跳舞的能手,甚至是懵懂的孩提也是文化的继承者,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信念,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6年“掌坳铜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有“铜鼓舞发源地”之称,2009年受邀登上国家大剧院演出。掌坳铜鼓舞曾多次应邀赴北京、上海、内蒙古、四川、杭州等省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了当地民众及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荣获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铜牌、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颗绽放在深山里的璀璨明珠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