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7月8日,“六月六”民族节,湘黔边界100多个村寨的侗族、苗族、汉族等群众身着不同盛装,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在 天柱县坪地镇欢聚一堂,观看一场以“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助力整县摘帽”为主题的“铛铛鼓”大赛,共同享受鼓文化大餐,开展民族文化大交流。
开幕式上,八阳村龙秀炎的铛铛鼓队敲响大赛第一鼓,击鼓、打鼓、敲鼓、甩鼓、 跳鼓、打锣、和钹,伴着鼓声,队员们弯腰、伸腿、扬手、扩胸、跳跃,一声鼓,一个动作。鼓声清脆悦耳、雄壮震撼,舞姿优美轻盈、 美不胜收.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鼓舞!人们在这里听到了鼓舞、看到了鼓舞、受到了鼓舞!鼓声一响,街上卖货的停业、买货的停步,吃饭的、喝酒的放下碗筷、谈情说爱的停住情怀,纷纷向广场奔去,去享受人间鼓舞的快乐……
铛铛鼓,牵人心、聚民心,是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交流的共同体,是奋进的号角,是脱贫攻坚战鼓!
八阳村铛铛鼓队队长龙秀炎说,侗族“铛铛鼓”历史悠久,源于远古年代,当初当地猛兽多,常常攻击民众,人们用火、刀驱逐,时间久,猛兽不再害怕,人们用敲打碗、锅、盆等,以气势磅礴的声音赶走猛兽,保住平安。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人们敲打锅盖演变成敲锣,盖锅敲打演变成打鼓,响出铛铛声,故称铛铛鼓。
坪地镇“铛铛鼓” 有5种调:一是驱除邪恶调,气势磅礴,雄壮响亮,用于驱邪。当初凡村寨出现盗贼、匪患、火灾等,人们就敲铛铛鼓,鼓声一响,全寨人出动,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扰及灾害;二是破锅救月调,声音低沉,哀歌闵怀。传说人们视月食为天狗吃月,为救月亮,人们敲打碗、锅、盆,敲到月食完,月亮出。后来人们用这低沉调子,为去世老人寄托哀思;三是招龙补土调,曲声充满诚恳、敬意,用于祈求神灵,护佑田土完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四是贺喜调,欢悦喜庆,和谐幸福,用于喜庆场合;五是国泰民安调,民族团结,拼搏奋进,用于节日庆盛会。
侗族“铛铛鼓”传承一代又-代,传的是民族团结进步,承的是民族文化交流共同体。坪地镇位于湘黔边界,与湖南新晃县10多个自然村寨接壤,苗族侗族汉族等群众杂居,历时百年千年,这里没有重大纠纷出现,一个天大的秘密,铛铛鼓队队长龙秀炎向世人揭开。
“一直以来,当地民众都把‘铛铛鼓’ 视为文明友谊之花的象征,‘铛铛鼓’一响,生活充满理想,烦事琐事,吵闹打架事一了百了。除了红白喜事家家户户请‘铛铛鼓’队去助阵外,每年春节,各村寨都邀请‘铛铛鼓’队去表演,一是贺新春,二是化纠纷,共进文明团结文化大餐。”
为传承鼓文化,满足湘黔边界各民族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龙秀炎等“铛铛鼓”爱好者,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2017年组建侗族“铛铛鼓”队,发展队员200多人,2018年到周边村寨表演“铛铛鼓”100多场,赴贵阳市黔灵公园、湖南省新晃县、凯里市万博广场,雷山西江苗寨、黎平肇兴侗族等地演出,所到之处,观众爆满,掌声不断,热血沸腾。如今坪地镇村村有“铛铛鼓” 队,坪地镇小学少儿铛铛鼓队也脱颖而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铛铛鼓是文军扶贫的战鼓!”龙秀炎充满激情地说,“脱贫攻坚到哪里,我们的铛铛鼓就表演到那里,开院坝会,宣传扶贫政策、各民族繁荣政策等。”
铛铛鼓一响,脱贫致富有理想。八阳村贫困户龙满燕是铛铛鼓队队员,参加团队到湘黔边界村寨巡演,月收入700多元,像她那样参加铛铛鼓队,创业余收入的贫困户有30多人。
铛铛鼓,快乐群众,鼓舞民心,促进民族交流、共同脱贫致富,是民族地区鼓文化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