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排铁匠
黔东南新闻网讯 洋排是湾水镇的一个自然寨,也是湾水地区专业打铁的寨子。自清朝后期以来,大部分家庭以打铁维持生计。在长期的传承实践中,打铁业在改革中发展,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发展到气锤锻造,品种从少发展到多样化,工艺品从粗糙到精致,且坚韧耐用,深受用户的青睐,使产品走出苗乡山寨,畅销省内外,并被誉为“铁匠之乡”。
一
洋排寨位于湾水镇政府西南面约600米处,全寨300余户,1500多人,苗族聚居。该寨三面环山,其中前后高山耸立,森林密茂,重安江经寨脚穿流而过,在1972年以前,是通往重安、剑河、锦屏以及湖南洪江等地的黄金水道;寨前又是一条通往凯里、黄平等地的柏油公路。由于交通方便,给洋排运输铁制产品营销创造非常好的条件。
洋排打铁营生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时期。据祖辈相传,因洋排地处偏僻,又是个苗族聚居的村寨,因不懂汉话,很少有人走出山寨经商,加之经常遭到灾荒和兵燹 ,民众生活艰苦。为了生计,约在清朝中后期,一位叫吴勾两的老辈,那时他是个20来岁的小伙,略懂汉话,才外出到湖南洪江打工,并认识一个姓姚的青年人,后结拜为兄弟。那位姓姚的是铁匠世家的后代,祖上传给他一手精湛的打铁技艺。他与吴勾两感情笃厚,并得知洋排苗乡一带很缺乏铁匠,后又在吴勾两的真诚邀请下,他俩乘船来到洋排寨。接着他与吴勾两架起炉子,开始打铁营业,后来姚铁匠在洋排安家落户,于是又把打铁的手艺在洋排相传。
在洋排寨拜师学艺程序很简单,求师者只要带上几斤肉,或一只公鸡,几斤酒到师傅家吃餐饭,师傅视拜师人是否真诚和谦虚,如果没有大的劣迹,即可收为徒。学徒是边打铁边学,且是抢大锤,师傅掌小锤拍打到哪里,大锤敲到哪里,快慢都是跟着师傅节奏锤打。如是异乡来的学徒吃住都在师傅家,一般要学三年才能出师,才可另起炉灶,自立门户。学徒出师后,师傅赠送下列工具:风箱1个、铁墩1个、箍桩1个、大小锤各1个、斩子1个、钳子3-5把,炉桥1付、铁铲1把,土布服装1套等。徒弟回去后时隔1、2年或逢年过节时,提礼物到师傅家看望,以示谢恩。据不完全统计,自解放以来,洋排寨除了在本寨收徒弟外,还接纳洪溪、桐木、翁当、旁海、上岩寨和黄平县的白岩山寨等地的学徒30多人,并已成为师傅传教徒弟不计其数。
二
在解放以前,洋排打铁纯属个体私营,到解放后的1953年,全寨打铁发展到30来户,生产的产品仍然是自产自销。1954年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在湾水成立铁业社,设有主任、书记等管理人员。洋排的铁匠全部集中到湾水街上打铁,设有30多座炉子,60、70人。原料由旁海供销社提供,生产的产品由供销社包销售,铁匠人员按计件付酬,月底结账。1955年下半年返回洋排寨个体生产经营。1958年,在炉山纪公亭建立“炉山县机械厂”,洋排铁匠又被招到机械厂上班,工匠们统一由厂里发固定工资,每月每人25—30元。 1961年下半年,炉山机械厂被撤销,洋排的铁匠又回到家乡个体经营。
1962年洋排成立铁业社,同时,根据当时的政府行文规定,洋排寨凡打铁的家户,大多数都自愿报名为农转非,解决了吃粮的后顾之忧。1963年全寨铁炉发展到60多座,从业有200余人。当时的凯里县轻工业局与洋排达成协议,打铁的材料由县轻工局负责供应,并负责产品销售,铁匠按计件付酬。1966年后,虽然有铁业社组织,但生产出的产品基本是个体经营。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洋排铁业社彻底解体,所有铁匠铺都是自产自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洋排生产的铁制产品种类繁多,形状多样:刀具类:有菜刀、屠宰刀、砍骨刀、剔骨刀、镰刀、砍柴刀(有鹰钩形、半圆形、秃头形)、斧头(有劈柴斧、月亮斧、墨纤斧、鱼尾斧);锄头类:有挖锄 、铲锄、薅刀;钉耙类:有四趾耙、三趾耙、二趾耙;凿类:有大凿、小凿、空心凿、半圆凿等,此外还有十字镐、火钳、铁锤、铁铲、铁勺、马掌、铁钉等。可以说只要是铁制品,除了工艺精的大型机械由大型工厂自造外,凡是大多数民用的铁制品都能锻造。
铁制品加工工序繁多,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简繁,如菜刀制作工序,就有斩铁、锻打、加钢、造形、吃水、打磨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加钢必须均匀,吃水要掌握好火候,否则使用时,不是卷口就是缺口。由于洋排铁制品严格各项加工程序,所以锻造出的产品造型美观,锋利坚韧,经久耐用,受到客户的青睐,故享有“湾水苗刀”的美称。
三
洋排长期以来,打铁主要靠传统的手工制作,其工具有炉膛一座,风箱1个,铁垫头1个、铁锤大小各2个,铁钳若干,并根据加工种类选择不同的工具。传统的作坊一般2至3人(即师傅1人,副手2人),师傅掌铁钳和小锤,副手抢大锤和拉风箱。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和用户的需求,洋排打铁的户数不断增加,最多达到60、70户。洋排找铁还有“鸳鸯炉”(即丈夫掌小锤,妻子拿大锤),甚至还有妻子为师傅,丈夫为副手之举,如苗族妇女杨通珍就是其中一例,非常受人们的称赞。
在铁路公路未通以前,洋排寨打铁的品种虽然多样,质量上乘,但因交通不便,全靠人挑马驮到附近的湾水、龙场、重安、谷陇、旁海等乡场营销,再则是用户到洋排定货。由于销路不广,收入较少,后来随着湘黔铁路和公路的修通,方便了运营,大量的铁制产品销往全州的16个县(市)和铜仁、贵阳、都匀等地区以及湖南、云南等省,收入可观。
为了解决打铁工具由“土”变“洋”的问题,洋排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根据铁制品加工的原理,他们发明了锻打机械“皮带锤”,代替人力锻打,操作简单,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后来又发展到“空气锤”,具有性能好,功率大,精确度高,便于操作等特点,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比原始打铁提高几倍,如以往2人操作,一天只能打出7、8把镰刀,而且特别劳累。现今1人一天就可打15、16把,既减少劳力,又大幅度提高效益。后来,受到“下海”热潮的影响,洋排很多青年人都奔赴全国各地打工。截至2018年,全寨仅有35户打铁,另有5户到凯里等地打铁营销,因都是半机械化作业,生产的产量不比以往少,且价格提高,如菜刀、柴刀,以往3—5元1把,现今已提高到30—50元1把,而且交通方便,加之“湾水苗刀”的名气在外。因此,凯里、镇远、岑巩等的客户都开车到洋排购运,另有本寨趸货户运到都匀、铜仁等地销售。
近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寨脚修建了一排铁匠铺,并设有17台炉子,便于参观和客户来往运输产品。由于洋排的铁制产品质量良好,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除了在本地畅销外,其他远处的客商前来购运络绎不绝,经济收入可观,使洋排走上致富之路。随着经济收入增多,改善了住宿条件,现该寨的砖混结构楼房林立,木质瓦房都修缮一新,进寨各条小路均是水泥硬化,环境卫生有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