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那是个名声响彻世界的苗寨,叫反排。反排是苗语“方白”的音译,意为高坡上的苗族支系。反排位于台江县城东南面,距县城26公里,寨子400余户,1800余人,均为苗族。寨子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处山凹里。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寨脚蜿蜒穿过,一排排的苗族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鳞次栉比,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寨子。
历史上反排是个默默无闻的苗寨,和其它苗寨一样走过悠长的岁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独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被人发现,并走出大山,才为外人所熟识。1956年,反排木鼓舞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民体育运动会演出,一经登台,技惊四座,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誉。但在那个连吃饱饭都困难的年代,反排苗族人是没有能力去打造木鼓舞这一苗族文化品牌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催开了苗族文化之花。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反排木鼓舞走出了国门。1989年,反排木鼓舞漂洋过海到美国华盛顿参加中、苏、美等多国民族民间艺术节演出;1998年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西班牙演出,深受外国观众欢迎;在国内先后到北京、广州、沈阳、武汉、乌鲁木齐、香港等大中城市演出,受到江泽民、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赞誉。反排因木鼓舞而名扬中外。
那名扬中外的木鼓舞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这是一种由苗族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的舞蹈。据反排老人说,木鼓舞是苗族始祖姜央所创,姜央为祭祀自己的母亲蝴蝶妈妈而创立。《苗族古歌》里说枫树心生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产下十二蛋,孵出雷公、老虎、姜央、水龙、水牛等十二族。蝴蝶妈妈死后,姜央放水牛去坡上吃草,水牛不小心踩坏了蝴蝶妈妈的坟,蝴蝶妈妈心生怨气,导致天下阴沉沉,庄稼没收成。姜央去问卜,说蝴蝶妈妈的灵魂跑了,不保佑大家,庄稼才没收成。要唤回蝴蝶妈妈的灵魂,要用枫木做鼓,杀水牛祭祀。姜央用枫木做鼓,杀水牛祭祀,果然风调又雨顺,秋收谷粮满仓,大家心欢喜,大家来踩鼓,踩鼓庆丰收。这就是苗族鼓藏节的来源。至今每十三年一度的苗族鼓藏节依然在反排延续。
反排木鼓舞经过千百年的演化,从古代的祭祀性舞蹈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舞蹈。这种舞蹈分为“组高抖”“高抖大”“纽扎厦”“扎厦褥”“厦地福”五组。这五组舞蹈形象而艺术地再现了苗族祖先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的原始生活场面。舞蹈表演时,踏二四拍,五体皆动,手脚开放,随着鼓点翩翩起舞。鼓点激烈,动作粗犷奔放;鼓点舒缓,动作温婉如水。整个舞蹈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和缓起、中断、尾紧的表演方式,舞姿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整场舞蹈层次分明,优美规范。
说实话,反排木鼓舞我观看过多次,在山村乡野的场坪上,在城市五彩霓光灯的舞台里。而这次反排之行,我不是去观赏木鼓舞,而是去探询一个名寨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名震中外的木鼓舞文化?
稍了解苗疆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清乾隆之前,苗疆一直是一片不受王化之地。苗族人民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寨自为治,无赋役之繁苛,无政治之压迫。正像中国古诗所描写的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哉?”朝廷法令政令难以抵达苗疆,苗疆处于一种寨自为治的状态。没有国家法律法令的约束,苗疆人民是怎样和平相处和谐发展的?这正是我想要去探询的问题。这次的反排之行,我探询到了我想要的寻找的答案,维护苗族社会和谐发展的苗族社会制度——鼓社制度。至今,在反排村后山上,有一块议榔坪,两端分别竖立一块长石,石面无字。寨上一位老人告诉我,那石头与普通石头无异,但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村里人叫“议榔石”。议榔是苗族鼓社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古老的苗族社会立法制度。
在反排调查走访中,我了解反排苗寨从古至今有一套完整的鼓社制度——“将纽”“议榔”“理老”,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由“议榔”立法,“理老”司法,“将纽”执法,三位一体的苗族村寨内部法规。正是有这套鼓社制度,将苗族村寨内部事务及村寨与村寨之间的事务规范化,才维护苗族社会的稳定,保障了苗寨的和谐发展。
“将纽”即为鼓社,是苗族村寨以血缘为纽带的最高社会组织。“将纽”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祭祀活动来表现,鼓社头领为“鼓主”,由氏族内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鼓主”掌握全氏族有关祭祖事宜,并接受榔规的约束。“将纽”通过祭祖活动来设礼教化,团结群众,惩恶扬善,稳定社会。
“议榔”在反排音译叫“构榔”,“议榔”的意译即盟誓会议,它是苗族基层社会中一个寨子或若干个寨子联合商议、共同制定必须遵守规范的会议,而共同商议制定的规范被苗族群众称作“榔规”,它的实质是约束村民遵守寨子集体事务的议事规约。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议榔”通过村规民约活动来维系社会安定和氏族的团结。它对包括鼓主、理老、寨老在内的任何人都有很强的约束力。
“理老”苗语称“娄方”,直译为“长老”,相当于“智者”或“师长”。理老一般是自然形成,不经选举产生,也不世袭。一般是由寨子里熟悉古理古规、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办事认真、主持公道、乐于为公众服务的人担任。理老的职责是帮村民调解纠纷,或调解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矛盾,理老相当于现在律师的角色。但在苗族社会理老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没有报酬,是一种义务行为。
苗族社会正是有这样一套完整的社会管理制度——鼓社制度,才维护了苗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推动了苗族社会的进步。当然在国家统一,法制健全的今天,苗族社会的鼓社制度作用已经弱化,但不可否认,在历史的长河中,鼓社制度对维护苗族社会稳定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鼓社的规矩没就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不同的寨子榔规也不同,榔规是苗族社会一道无形法律线,谁碰触到这根线,谁就受到榔规的惩罚。当然苗族榔规的惩处主要从道德和经济层面进行惩处。比如:偷盗东西,对偷盗者的惩罚,除了偷盗者要归还被偷盗的东西外,还要拿ⅹ斤米、ⅹ斤肉、ⅹ斤酒到被盗人家去赔礼道歉,还要喊家族长老、寨老、理老吃饭,这样全寨人都知道是谁偷盗东西,让他在全村人面前丢脸抬不起头,这是一种古老的道德与经济惩罚相结合制度。正因为苗族社会内部有这些无形制度对人民的制约,所以苗族村寨极少有偷盗现象,至今不少苗寨还有“夜不闭户”的遗风。
反排,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值得去感受,值得去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