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古老而神秘的沟洞侗寨

发布时间: 2019-06-25   作者: 黄春辉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沟洞村,系剑河县敏洞乡所辖,世居侗族。全村260多户,1200多人。沟洞因其特殊的区位、完好的生态、独特的语言、古老的习俗和别致的人文等元素及其所承载的侗族古老传统文化,具有极其特殊的传统性、神秘性和代表性,2015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荣膺贵州省侗学研究会颁发的“魅力侗寨”殊荣。2019年,古老而神秘的沟洞侗寨“翁普节”也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名录。

  沟洞四面青山环抱,两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宛若两条飞舞灵动的龙,分南北两向左右开弓,紧紧环绕着寨子日夜流淌,于寨口处汇合成“会龙溪”。之后,蜿蜒曲折流进密林深处的芭构溪汇入清水江。沟洞这个隐藏于高山密林深处的侗寨,不仅山环水绕、小桥流水、田园幽静、环境优美,冬暖夏凉,而且侗族风情极其浓郁迷人,其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都堪比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从风俗习惯上看,沟洞侗寨有着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是沟洞侗语古老而独特。按区域划分,沟洞属于侗语北部方言第一土语区,但沟洞侗语的表现形态却与周边侗族(侗语北部方言)村落又决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侗语的声、韵、调在运用上的差别太大,而且,沟洞侗语具有语气急促而短暂,语势厚重而深沉的特殊形态。这是沟洞侗语区别于侗语北部方言的本质特征。从侗语的方言区位上说,沟洞位于侗语北部方言区域内部,沟洞侗语归属于侗语北部方言;从侗语的表现形态上说,沟洞侗语与侗语北部方言又有很大的差异。

  二是沟洞“翁普节”节日古老而神秘。因沟洞“翁普节”习俗的古老和传统、独特和神秘,被列为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翁普节”一年一度,以祭祖为主题,时间定在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小暑之后的头卯日。其中有一项特别重大的节前准备叫做“进河”,就是专门清洗节日祭祀用具用品的特殊活动,即在小暑倒推的第13天(卯日)进行。这一不可或缺的“进河”习俗,是“翁普节”的特殊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传统民族节日最显著的特征。

  此外,沟洞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极具侗寨古韵遗风之美的沟洞“青石文化”闻名于世。据考,沟洞青石开采始于明末清初。寨内的青石碑刻,如:重大史事碑、契约文书碑、筑路修桥功德碑、墓志铭碑等随处可见;古代青石拱桥、青石板桥、青石板路、青石花街、青石水井、青石碓窝、青石板凳等比比皆是;还有现代工艺的青石建材系列产品更是不胜枚举。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3)的,横跨于“会龙溪”之上的沟洞古石拱桥,桥长21米,宽3米,高6.5米,全部取材当地青石精工砌合而就,可谓巧夺天工,精美至极。历时将近三百年,古石拱桥依然坚固如初,光彩夺目,堪称古代桥梁建筑之典范杰作。沟洞有“踩不断的石板桥”说,现存多处古代横跨溪沟的整块青石板桥,虽饱经沧桑,但至今仍在续写历史。走在古老的石拱桥和青石板路上,走进布满苔藓的青石碑刻里,就仿佛聆听得到古代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青石开凿与筑路修桥的悲壮故事。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青石文物古迹,共同构筑了一座稀罕的沟洞“青石大观园”。这就是所谓集建筑、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和历史之大成的,素有“立体史书”之称的沟洞“青石文化”。此外,独具侗族传统建筑风格的沟洞吊脚木楼民居、风雨桥、鼓楼,其建造工艺匠心独运,无懈可击。所以,沟洞历来又有“森林侗寨”之美誉远近闻名。所有这些,都是沟洞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沟洞古老历史的有型实物。

  沟洞,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生态特别原始,环境特别幽美。这与当地人自古以来遵守自然法则、重视生态环保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沟洞境内仍有多处保存完好的原始古树群落,其中不乏名贵物种。如栽植于道光四年的寨口成片的古松树林,均为树高数十近百米的参天大树,虽饱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依然苍翠挺拔。古树群落中还有隐天蔽日的千年金丝楠木、红豆杉、榉木、猴栗等名贵物种,都是3至5人才能合抱的庞然大树。此外,沟洞境内还有刺猬、大鲵、射羊、穿山甲等濒危野生动物生存。这些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古生物种,不仅是沟洞古老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方圆千里难寻的珍稀国宝。

  走进沟洞,仅以现成的古朴典雅的侗族风雨桥、鼓楼和吊脚楼民居,内涵丰富的古石拱桥、青石板桥、青石板路、青石花街、青石碑刻和明清古墓葬,古老神秘的“翁普节”、独特异样的沟洞侗语等传统习俗文化,以及根深叶茂的古树群落等人文景观和风物遗迹的简约观览,就足以能让人感受到沟洞侗寨的传统文化的古老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