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铜鼓村

发布时间: 2019-06-24   作者: 顾荣华 蒋建民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黔东南新闻网讯 下司镇铜鼓村是凯里市最大的苗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铜鼓村群众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把整个村寨打造成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成为下司古镇景区一个风情浓郁、文化多彩的旅游景点。

  一

  “铜鼓村”村名的由来颇具神秘色彩。很早从前,铜鼓寨为赵、王两大家族组成。由于这两大家族为苗族内部的“哩家”和“哥家”宗支,所以人们在苗文化寨名上都称它“哩哥”(音译),即“哩”和“哥”合成之意。

  铜鼓村很多女性掌握苗族刺绣技艺,其在技法上有平绣、绉绣、破丝绣和数纱绣等。其中,平绣针法为单针单线,线条流畅,针脚排列均匀,丝路平整,布局合理,清新明丽;绉绣为先将与绉绣中相同的辫带,按照剪纸图案,由里向外将辫带呈左右或向前后摆平环绕,用针将其固定,辫带走向明朗,有一定规律性;破丝绣为将彩色丝线以手破分成多股埸细的丝线,可绣出具有渐变过渡色和各种复合色的效果;数纱绣为根据自制土布的经纬线,采用平绣的针法绣出呈几何形纹样的各种图案。在这些技法中,又分有若干的针法,使用不同的技法和针法,就可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而一件绣品往往需要多种技法来完成。经多件绣片采用贴花、粘花和补花等手工工艺与服饰布料结合后,便成为多种刺绣技法的集合体。此外,刺绣还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性。

  铜鼓村妇女还掌握织锦技艺。苗族织锦的织造,分有“素锦”和“彩锦”两大类。其中,素锦多以黑白为基调,采用通经通纬法,蓝底起白色图案。铜鼓苗族织锦属“素锦”,工艺十分复杂,操作者面对数千根细丝线,必须采用数纱挑经、露纬起花或断纬起花的功夫。其特点为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克经,只显影纬而不露经,图案以几何纹为主。织出后,色彩淡雅,纹样清晰,古色古香,为苗锦中极品

  二

  铜鼓村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了书法、绘画等艺术,并不断得以传承发展。

  铜鼓村三组农民孙仕荪,他小时候家庭生活宽裕,新中国成立前读过私塾,书法写得很好,每年都写春联卖;六组赵天方、赵天仁和八组赵元波等农民,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村里乡亲的大凡好事,都是他们帮写对联。现在,铜鼓村很多农民还利用农闲和生产之余,自发学书法、练书法,传承书法艺术。其中,该村二组41岁的农民王帮华,近20年来,每天忙里偷闲地练习毛笔楷书,其用笔端庄舒朗,涵蕴丰富,结体严谨自如,意态多方,沉雄中多有飘逸之感,潇洒中更具清劲之姿。每当春节临近的时候,他每个赶集日都到下司街上摆地摊写春联、卖春联,现场写的春联供不应求,最贵的卖到50元一幅,小幅的春联也卖到10元一幅。现在,凯里市区的一家装裱店还代销他的书法作品,每幅卖100元至500元不等,已经卖出了20多幅。

  在村里文化人的带动下,铜鼓村很多人都喜欢上了书法,农闲时经常聚在一块谈文弄笔,挥毫泼墨,切磋书法技艺,交流创作心得。全村的对联,基本都是村里人写的。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就很少有人上街买春联。目前,全村有30位村民写得一手好钢笔字,有10位村民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们被当地人誉为“农民书法家”。

  铜鼓村人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在染织、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二十世纪70 年代,村民赵元桥爱好绘画,加上得到麻江县文化馆长、美术艺术家戴聚一指导,绘画水平不断提高。后随着旅游业发展,全村要求学习绘画的村民越来越多。1978 年,戴聚一因势利导,在铜鼓村开办首届农民画培训班,培养出一批学员。1980 年,赵元桥被邀请到北京参加民族文化艺术展,引起轰动。1983 年,全村共有10件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展”。随后,《太阳和月亮》《回娘家》《苗族板凳舞》等13 件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

  三

  铜鼓农民画是一种民间通俗绘画,即铜鼓村农民根据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大胆运用夸张变形艺术手法,“将笔视为绣花针、将颜色看作花线、将纸当成绣花布”,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与学院派和专业派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画种。其画风奇特、俗中见雅、拙中见美、色彩鲜艳、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早已步入艺术殿堂,扬名画坛。1991 年6 月,铜鼓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3 年10 月,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到铜鼓村视察时,题词“艺术之乡”。

  铜鼓农民画的特点是将苗族刺绣、蜡染、雕刻等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和手法,应用到纸上的绘画中,从而形成新的现代民间画种,表达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创作题材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信仰、社会风貌、节日活动和生活场景等,内容纯朴自然,亲切温馨,手法夸张、变形得体,粗犷奔放,不讲章法,在用色上也有着很强的随意性,主要有红、黄、蓝、白、绿、土黄和湖蓝等,整个画风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受外来因素束缚,形成自由、强烈、抽象、奔放的特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从1988 年起,黔东南州政府将铜鼓村列为以观赏农民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使其与旅游经济接轨。铜鼓农民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吸引着成群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村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每幅画多则数千元,少则几百元,全村通过农民画每年收入30 万元左右。自2016 年起,铜鼓农民画入住下司景区和“苗妹非遗博物馆”,让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购买。

  自2000 年以来,铜鼓小学将本村民间绘画纳入美术课教学计划,开设了1 个“民族特色绘画班”,聘请本村农民画家赵元桥授课。到2017 年,铜鼓小学已有8 名儿童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5 个、银奖27 个、铜奖32 个。

  目前,铜鼓村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农民画家,有1人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5人为贵州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全村共有70 多位农民画家的3000 多件作品先后赴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乌拉圭、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展出,共有200 多件绘画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州各类奖项,共有20 多件绘画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共有3 件作品入选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展览,共有100 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其中,赵元桥的作品《斗牛》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初审通过的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杨文秀的作品《苗岭香炉山》被日本制作成明信片发行;陈其林的作品及传略先后被载入《世界美术大典》、《国际书画家全集》、《海内外书画名家精品集》和《全国美术书法民间工艺大展选集》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