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近日,笔者来到凯里市下司镇清江村德兴下寨组石增国家,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扑面而来,楼上阳台晒满了香,其家门口一辆三轮车上,也已装满4大袋捆好了的土香,石增国的儿子石景贵正准备拉运到下司街上批发给商户零售。
烧香祭祀是一项古老的传统风俗,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祭拜先人,人们总会烧香祭拜。凭借着传承百年的制香技艺,下司镇清江村德兴下寨组成为当地闻名的制香村寨,全组32户人家中,家家户户都制香,临近过年过节时,每家房前屋后都是晒满香产品的壮观景象。
德兴下寨组有上百年的制香历史。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石增国,从10多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制香,由于勤恳好学,很快便掌握了制香技艺,忙里偷闲制作土香,为父母和全家人的生活分忧。
石增国说,制作土香,自己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60年开始做香,后来国家政策调整,1964年之后就不做香了。到了1980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制香行业又重新兴起,石增国重操旧业,在农闲时节制香,靠手艺挣些收入,补贴家用。最初,一把香有100根,卖2角钱;2000年后,每把香卖到5角至6角钱;近两年,每把香卖到了3元至4元不等。
在清江村德兴下寨组,石增国制作的香产品主要有土香、木香。按其长短,可分为长香和短香两种;按颜色可分为青香和红香;按其制作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擀香”和“提香”。制作土香的原料主要是炭灰、松柏树叶、糯叶、楠竹等。制作木香的原料主要是水磨木浆,即利用河里的天然水流为动力,让香粑车转动,使固定在香车上的松柏树与磨石摩擦,产生的木浆。土香、木香的生产方式都是以冲碓、刀、木桶等为工具,沿袭传统的家庭作坊式手工生产。
石增国告诉笔者,制香的原料选定、制作流程很有讲究,工序繁杂,有选料、配料、成型、晾晒、包装、窖藏等20多个环节,最终形成成品,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任何一道工序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成品香的味道和品质。石增国所生产的香,由于是用山上植物做香料,并通过传统的手工水磨技艺生产,其品质细腻,易燃不垮,香味清雅,闻之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所以销路较好,不愁卖不出去。
制香工序虽然繁杂,收入不高,但成本低,没有风险,现在农村都用电烧气了,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有的是原料,用不着买。现在,石增国仍然坚持每天在家里制香,采取手工方式,每天生产10多把共1000多根香,每年制香时间长达7个月,每月收入800元左右。农忙时,就帮助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路。
像石增国一样,目前下司镇清江村从事制香产业的农户共有100余户,年产香近100 吨,每户年平均收入近1万元。清江村这一传统土香制品,成为了凯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增国欣喜地对笔者说,“现在年纪大了,做不得重体力活路,正好在家里制香,传承传统技艺,弘扬民族文化,足不出户也能挣钱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