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柱、剑河、锦屏三县交界处的“九龙山”地区,镶嵌着一个美丽而神奇的版图,这个版图便是人们记忆犹新的石洞玉宝石--汉寨村。村民的祖先绝大部份为汉人,汉寨因而得名。汉寨位于石洞镇东部,距天柱县城32公里,距石洞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辖18个村民小组,由汉寨、下马、计同3个自然寨组成,全村516户2260人,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汉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以前,大部分村民从江西吉安迁徙而来,先后有龚姓、张姓、刘姓、罗姓等姓氏入居。他们与周边侗族结婚繁衍,逐浙融入侗族地区的生活习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寨子越来越大,成为了石洞镇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咸丰同治年间,为了反抗封建暴政,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黔东南爆发了以张秀眉为首的苗民大起义,以姜应芳为首的侗族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农民起义留下了许多遗址,其中九龙山遗址位于天柱县石洞镇汉寨村,这里曾是姜应芳领导侗族农民起义的根据地,1982年,九龙山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革命遗址,作为省级文物单位加以重点保护。
汉寨村地处山高、路远、偏僻一隅,是一个以侗族人口居多的村寨,海拔1000多米,崇山峻岭,四面环山。这里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又有豪放热情的风土人情。既有红军长征刀光剑影的壮烈历史,又有娴静清幽的当下生活。如今的九龙山与现实的冲击留下的还是人们对生活的那份热情。站在山上,仿佛在云雾中飞舞着,一望无际的梯田眼之所及处处是景,同时也显示出侗族人民的朴实和勤劳。每当日出来临的光线照射,让人感到一阵阵清风吹来,感到无比的凉爽,特别是村口那棵几百年以来的红豆杉,高大挺直,倔强挺立的个性张扬,象征着侗家民族团结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里更显得独特俊秀。
人们还可以想像,非遗汉寨大戏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神奇壮观,侗族英雄姜应芳战斗遗址--姜王营盘、姜王井、姜王纪念亭在觥筹交错着历史和未来......
汉寨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汉寨村主要杰出人物代表有姜应芳起义军英雄刘发保,北伐军第十军王天培军长的将领罗秉权团长,民国广西教育厅厅长张尔煊,还有侗族作家张作为,贵州农学院教授刘芳家博士,凯里职业技术学院刘湘教授等人才。目前全村培养出国家干部400余人,甚至有一些村寨平均一家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每年逢农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重阳节,黔、湘、桂周边的上万群众齐聚九龙山,山上山下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时也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候。我们侗族人民通常将其简称为“九龙山民族文化艺术节”。在这里还传承“百年吹不尽的侗京腔,唱不完的走沙场”的名句。侗族农民组成的戏班子表演的“五虎平西”,虽然戏服陈旧简朴,但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由当地唱戏者着古装戏袍、画脸谱,汉话平腔吟唱,戏剧规模场面大,故称大戏。一出出大戏,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弘扬着人间的真、善、美,涤荡着侗家人民的心灵。
汉寨村的美食别具一格。在这里流传着“侗不离酸、无菜不酸、无菜不腌”等说法。侗家特色美食以腌鱼最为出名,那种味道令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其喂酸带辣,食用起来让人飘飘欲仙。更让人心醉的是侗乡米酒,真是“开坛千君醉,上桌十里香”。倘若你到汉寨作客,加上我们侗家人的淳朴和热情好客,能吃上一碗油茶那将是你享受人生最曼妙的时刻。席间,你还可以聆听侗家山歌的纯美,伴着木叶吹响,飘过山巅、村寨和木楼人家,仿佛在你遐想人间美好的时候感受到阵阵清风徐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