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巴梭芦笙会 游客醉其中

发布时间: 2019-04-09   作者: 吴安明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村民在吹奏芦笙

  黔东南新闻网讯 每年农历的二月中下旬, 施秉杨柳塘巴梭芦笙节又开始了,我正好赶上。这可是一年一度巴梭地区的苗族同胞的一大节庆,一次与天地对话的祭典,一次百姓同乐的大聚会,一次让八方游客沉醉其中的盛典。

  苗族人的“别”“波”或“巴”都是指的是山、山脊、山梁的意思,所以在黄平施秉一带的苗族村寨,常常出现这样的地名前置。如巴梭,就是杨柳塘。巴煲,就是谷陇。巴翁,就是构巴仙是杨柳塘镇的一坐山峰,它位于杨柳塘镇东南面两公里处。去巴仙有多条路可上,一条从翁西大坳,一条从板屯,一条从杨柳塘镇经屯上村。那就看你所处的方位便于上山而已。

  每年的农历二月芦笙节前一天,杨柳塘地区的苗族芦笙队都是要先到那里举办祭祀活动,并在那里首先吹奏之后,才下到屯上下面的芦笙场吹奏,这是很久以前约定成俗的“规矩”。

  从屯上出发,全是爬坡,坡度很大。先是村落,屯上村后山的森林植被很好,古树环绕其间,百余米高的榉木树参天而耸。这里有一处步道,石头铺就,梯状,自下至上攀爬,有百级之多。据说这步道最早由其杨柳塘吴氏先祖耇漾爵所修,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

  走过石级步道,突有指路碑、石凳置于左道,那是供人休憩之用。站于高岗之上,很多苗寨尽收眼底,长田、平磨、杨柳塘、老寨、李堡寨、板屯、岩头等寨历历在目。有炊烟升起,弥漫于山谷间,让村落更显得朦胧与静谧。火车铁道自右而左将这些村落划为两边,然后消失在西山的尽头。

  构巴仙是个植被完好的地方,这里林木葱翠,百花盛开,是一处难得的观赏好去处。其中,这里有一种树确长得很好,洋洋洒洒,把半匹大山都蔽阴了,它是一种炭薪林,当地人叫“菿哥”,汉名叫红青杠。主要生长在石山和石缝中,外皮粗糙,叶似板栗子叶,果和板栗子差不多但小,呈单个,这里的儿童爱用其做小陀螺玩。青杠树木质沉重坚硬,是最优良柴火,有着“除去青杠无好火,除去娘亲无好亲”的美誉。

  构巴仙祭祖是有许多仪式的,鼓要一路击着,笙也要一路吹着。巫师走在前面,肩膀扛着刀具和芭茅,口念念有词,撒着米粒,呼天神,唤地鬼。跟着的人浩浩荡荡,默默无言。每行几十步都要停下来,甩打着法卦。人们走走停停,一直至山顶。

  从山脚下走到这山脊,人们已汗流浃背。因山高,有春风送以凉意,让人十分解疲。山脊的一个山垭口上,有一块宽大的坪地,有上百亩之阔。长着比较矮小的灌木,还有一些厚厚的草甸。人们可以借着草甸平躺在地上,仰望着天空,看云来云往,云卷云舒。或立于巅峰,俯看起伏的山峦,河流的脉动,清数着星点村落。

  这是一块圣洁之地,是杨柳塘苗族人心中的圣山。而到这里每年到这里祭祖,已成了千年不变的母题。苗族是个迁徙民族,他自江南而来,每到一地他们都会祖宗的灵魂带着,意在不忘恩背宗,以博取祖宗有德,护佑家族兴旺发达,人丁兴旺。

  构巴仙,苗文写作“ghf bal hveeb”,“构巴”是山脊,“仙”是鬼或神。合译为“神仙居住的山梁”。杨柳塘人何以将不里划为圣洁之地,并将这里作为举办祭祖或祈雨之地呢?这还得从开山鼻祖耇漾爵(ghel yangf hsob)说起。

  雍正年间,贵州东部发生一场苗汉争取地盘的战争,清政府的军队从清水江逆流而上,沿着巴拉河上绞“九股”,其先祖耇梭家人全灭,余下者均为无父无母之人,清军设卡,凡为男性均在被杀。先祖巫梭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将将其子“耇漾”藏躲开来,她将儿子男扮女装,叫儿穿上长裙,过关口时,清军检查,捞开长裙,发现是“女儿”生,因而放过。巫梭带着儿子逃到了清水江的纪遨(平寨),在村民的帮助之下,他到了施秉县的巴梭开垦荒地,靠“娜纠都鹅”(又译成:刀耕火种)生存了下来。之后,他取了“巫漾” ——“漾锁”为妻。漾锁,其实也就是会做旱地的苗族姑娘。于是“巫漾锁耇漾爵”便成为这支苗族的祖先。

  为了生存,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苗族人的先祖总是对他们的后代说,你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是要带着狗走,因为狗是苗族的好朋友,有了狗,你可以让他看家护院,有了狗,你可以让它寻找野兽,让人有生活的来源。于是他们走到哪里,必须将它带到哪里。更何况苗族人的种子(苗族人历来认为水稻、小米、高粱、玉米)都是狗带来的。最早的耇漾也按照这样的指点,先居住在构巴仙。他将他的祖先也安排在山上,并立有祖宗之牌位——也就是立有神位。一日,一条狗撵山(也就是追野兽),累了,它从山谷底下回来,见狗身上带着“怖”(浮萍)回来,耇漾很高兴,知道河谷里有水,而且有浮萍——地方表示有肥沃的土地。由狗引导。随来到了山谷底,才发现这里有可让人居住的荒地。之后,他们定居下来。但为了感恩,他将巴仙取为神地,于是“巴仙”之名应运而生。也为了感恩,他每年都是要在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巴仙之地,先是祭祖,之后又因为祈雨灵验,又成为这支苗族的圣地,将其劈为“圣山”。

  我找不出“圣”的地方在哪里,可从人们凝重神情的背后,我读懂了这支苗族真正的深邃含义。

  当地人说,祭祖之事原来每年都举办的,因为当地的苗族因为战争,死的死,逃的逃,这种活无法正常进行。后来,人们因为祈雨之事,才顺便举行罢了。

  现在的巴仙祭祀同样是凝重的。他们会将这地方划出一块洁净之地出来。用“嘙”——一种用五彩纸剪好,卷一匹匹竹块之上,两头插地,加上一些小纸人,画出圈儿来,再在中央立有杉木,上挂鸡头与鸡翅,白纸带——祭祀的圣洁之地完成。

  祭祀结束,这些人们便欢呼雀跃,随着芦笙的音律,随着那铜鼓空鸣绕场而转,绕场而歌。许多游客都参与进来,感受这一祭祀活动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