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在有“千里苗疆门户”之称的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芦笙坪每个苗寨都有,那是苗族人民节日娱乐最集中的场地。大的可容纳数千人,小的上百人,只要举行活动,特别是踩芦笙,那人群涌动的场景,壮观的让人震撼。我这个苗家人当然到过不少芦笙坪参加过不少活动,然而三穗良上乡雅中那古老的芦笙坪已找不到昔日的气息,前段时间才被村民刨出来,虽然只有20多个平方米,但却独显古韵。
雅中苗寨依山而建,百余幢木屋吊脚楼鳞次栉比,就是清朝时期的房屋都还有几幢,是个古民居保存较完好的一个村寨,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中国传统之一。那个古老而微小的芦笙坪就在这个村寨的中央,整个坪已被埋藏了百多年,如今被村民整理出来,呈半椭圆形,中间埋一块一平尺的有些破损圆形的石头,露出地面两三寸高,周围是鹅卵石砌成的圆形地面,有如铜钱状的花纹。这个芦笙坪最多可容纳20多人踩芦笙,观赏的人得在芦笙坪之外的两头或里边的坎上观看,外边是壁陡的坎子,无法容身。
据寨子老人介绍,这个芦笙坪已是60年来没有开展过踩芦笙活动了。寨子13年一届的斗牛吃鼓藏的事与踩芦笙活动是同一时期被取缔的,因为解放后国家不准滥杀耕牛。寨子老人还说,吃鼓藏和踩芦笙的活动被取缔很顺应民心,那年代吃一次鼓藏要花销几头水牯牛、数千斤粮食与水酒,人们得花好几年的功夫才能备得出来,有的人家因为吃牯脏而贫困潦倒,最终只能外出乞讨为生。我问寨子老人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也不恢复这些活动。老人们说,现在懂得吹芦笙和跳芦笙的已寥寥无几了,至少要70岁的人才晓得,我为之惋惜。可是在与寨子里的老人闲谈中,得知他们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踩芦笙的情景,并能记住整个芦笙曲的调子,于是我欣然拿出身上仅仅带有录音功能的老式手机录下了“弄嘟嘟嘟,嗯呀咯咯咯弄……”这一简易而古老的芦笙曲子。每当我打开手机播听这一曲子的时候,就想起他们描述当时他们吹芦笙的情景:古朴与典雅的交融,欢悦与伤愁的交织。展现的是朴实无华的曲调,温文轻盈的舞姿,丰收与团聚的喜悦,迁徙与离别的伤感。
雅中芦笙坪至少是上百年的古迹了,因为只有现在只有九旬老人对当时踩芦笙的场景有些记忆,比他们年少的几乎没有看到过当时的情形。然而,道光十三年保存下来的寨碑仍然在芦笙坪里边的石坎下,这足以说明百年之前当时的人们就曾在那里集会讨论大事和开展活动。
巴掌大的雅中百年芦笙坪,对于现在宽阔的芦笙坪来说,那已是不值一提的了,可是它却是最难得的文化遗产,是袖珍品。寨中老人的那曲芦笙调,对于现在狂吹芦笙舞曲来说,已是陈词老调,可是它却是当地最后一个即将被遗失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