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阿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黔东南新闻网讯 “我的嫁衣是自己做的,我把妈妈绣的衣服穿在里面,我绣的穿在外面,我觉得我绣的比妈妈绣的还漂亮。目前,我懂得13种绣法,有的绣法是机器无法完成的。”8月2日,记者采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技术代表性传承人杨阿妮,听她讲述别样的精彩人生。
杨阿妮出生在雷山县朗德镇乌肖村一个苗绣世家,12岁开始跟妈妈、外婆学做衣服,读书时,她只有两样任务: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绣花技艺。在老一辈人的言传身教下,她渐渐喜欢上了绚丽多姿的苗族刺绣。蝴蝶妈妈、姜央等苗族神话故事让她着迷。在读职校的时候,别的同学点煤油灯看书,她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绣花;别人有空打扑克,她还是坚持绣花。
“我从小就绣花,作为苗家姑娘,不会绣花在人们看来就是不智慧,嫁不出去的。”杨阿妮说。
1995年中考,杨阿妮毅然选择报考雷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民艺旅游专业并如愿以偿。在职校,杨阿妮对苗族文化和苗族刺绣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刺绣改变了我的生活,还给我带来了爱情。”杨阿妮说,在她读中专时,和其中一个同学互生情愫,毕业时,别人都互赠笔记本,她就在方巾上绣了一朵花给同学。通过刺绣的穿针引线,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职校毕业后,杨阿妮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把苗绣推向市场”。
为了这个理想,杨阿妮更加虚心向村里的绣娘请教,报名参加各种刺绣培训班,使她的技艺不断提高,创作的灵感也越来越丰富,产品开始获得市场的认可,并在雷山县的刺绣圈子里小有名气,不少人来找她帮忙制作嫁衣。
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举办,为苗族刺绣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趁着西江旅游市场的火爆势头,杨阿妮在西江开办了一个刺绣专卖店,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游客对我们苗族文化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自己生长在最好的时代,抓住了机遇,走对了路。”杨阿妮说。
市场需求渐多,杨阿妮不再满足于单干,感觉要集中力量才能把苗绣办成产业。于是她注册成立了阿妮绣业有限公司,发展订单产业。
杨阿妮不仅注重继承传统技艺,还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把传统工艺、现代技艺和现代审美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出50多种新产品。
这些产品涉及苗族便装、盛装、绣带、围腰、带裙以及旅游商品,实现了产品多样化。“产品一定要引起市场关注、获得客人喜爱。以前我们绣花的布很厚,中间还垫纸,不适用,现在我们用薄布绣平绣,薄一点的布针脚更细。把这种绣法与苏绣、湘绣结合,与时尚融合,更加美观。”杨阿妮介绍。
技艺日趋成熟,市场逐步打开。2014年,杨阿妮又联合县内几名刺绣能手发起成立“雷山县榜金布绣姑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合作社有核心骨干11人,普通成员212人。合作社接到订单后细化分工,把任务分配到绣娘手中,然后回收统一交付给客户。
“我们最远的订单来自台湾,这批订单,共有6000张绣品,是提供给高档咖啡厅、西餐厅用的。目前有30名绣娘参与进来,每位绣娘平均6小时可绣一张,每天绣一张半,得80元收入。”杨阿妮说,“这批订单,它的图案灵感来源于盖篮布。关于盖篮布,蕴含着苗家人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苗家姑娘带孩子回娘家,娘家会打发一篮糯米饭,会用一张布盖住篮子,这个就是盖蓝布。姑娘走累了可以用盖蓝布洗脸,也可以用来给自己的孩子洗脸。家境不好的,还能用盖蓝布包上几个鸡蛋,供孩子路上吃。”
刚开始,有些绣娘技艺熟练程度不一,绣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杨阿妮便把绣娘的技能培训当作重点来抓。
2014年至2016年,在县妇联、县非遗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单独或联合有关单位举办9期苗族刺绣技能培训班,共培训学员200余人次,涵盖了丹江、大塘、郎德等乡镇的苗族妇女。
“不少中老年妇女没工作,绣绣花也有一笔收入。大塘镇高岩村的潘水花、朗德镇乌晚村的文竹奖,都通过刺绣产业脱了贫。”杨阿妮说,“李绍春、文永秀等绣娘,月收入超过4000元,刺绣已成为她们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来源。”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杨阿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2012年县文体广电局挂牌阿妮绣业公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山苗绣传习基地”;2017年4月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2016年,在雷山县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杨阿妮当选为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18年1月,杨阿妮又在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选为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得到这些荣誉,更感责任重大。感觉最应该做的,就是凭借最擅长的刺绣,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走出一条致富路。因此我更注重把贫困家庭的妇女吸收进来,让她们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杨阿妮说。
在杨阿妮努力下,1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
2016年4月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顺利实施了苗族刺绣服饰生产技改项目暨雷山县苗族刺绣服饰工艺品创意发展项目。该项目惠及全县4个乡镇18个村,培训优秀绣娘200余人,带动妇女15人就业创业,涉及建档立卡户120人。目前,这些绣娘每天至少可以收入50元,多的可以达到每天120元。
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紧锣密鼓推进,需要大量就业岗位安置搬迁贫困群众。
杨阿妮向县里有关部门提出在移民安置小区“牛王寨”建立生产基地,以便就地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这一建议,得到县里认可。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牛王寨很快建起4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购进30台电动缝纫机和6台电脑绣花机。基地投产后,预计可带动50人就业。
“现在市场在变化,下一步我们将从事高端服装设计,走专业化、合作化的道路。”杨阿妮说,“我们的合作社实行议价制度,有订单,大家议价,才接单。每个村就绣一样产品,并坚持绣苗绣,把更多产品卖出去,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