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蜡绘青花 梦染宣华——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传承人张义苹

发布时间: 2018-07-16   作者: 康莉 杨光洪 王道东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张义苹展示蜡染作品

  黔东南新闻网讯 说起丹寨的卡拉村,人们最先想到的也许是鸟笼。其实,这里还有另一道风景——蜡染。一家名叫“蓝锦染艺”的蜡染工坊,依村傍田,无声矗立,敞开心扉,静述流年。

  它的存在,为卡拉增添了另一抹亮色,也为寻访到此的人们打开了领略“神秘”的又一扇窗。

  “她踏实能干,有自己的想法,日后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7月10日,记者走进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与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和攀谈,他的话语里,洋溢着对蜡染坊主张义苹的赞誉。张义苹,虽为90后,却已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传承人,其才、其情、其经历,让人好奇、引人探寻。

  未与张义苹见面前,记者仔细参观了蜡染坊销售区。只见手袋、丝巾、服饰、团扇等产品摆放有序、陈列别致,产品的每一个底色、每一处花纹无不浸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精湛的蜡染技艺,让人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

  销售区的角落,摆放了一张大桌,桌上铺着一幅蜡染作品。这作品:用素布为底,以黑蜡为笔,精细地描摹出少数民族村寨的古朴和神韵,仿如一幅水墨工笔画。

  张义苹是个怎样的人?何能素手翻飞,造出如此精品?见到张义苹的那一刻,一切豁然开朗。

  和大多数苗家女孩一样,张义苹年幼学艺,8岁就跟着母亲描摹底色、学习蜡染工艺。

  “小时候读书那会,课余之外的唯一爱好就是蜡染。”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兼之,她的母亲技艺精湛、言传身教,10多岁时,张义苹已对蜡染技艺相当熟练。

  “我读的中学,开设有蜡染班,班上其他同学还在入门的阶段,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尽管在学校,已经成为手艺最优秀的那一个,但张义苹怎么也不会想到,往后的日子,她会把蜡染当成一门事业来做。

  2011年,由于家庭贫困、不堪重负,为了让弟弟、妹妹继续完成学业,减轻父母负担,身为大姐的张义苹主动放弃了学业,远赴杭州打工。

  “到杭州后,进了一家服装厂上班,每天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年少离家,远赴他乡,总能惹人勾起思乡之情、迷茫之绪。张义苹也不能例外,与蜡染相伴的日子,便成了她浓烈乡愁的记忆。

  那时,她早已无法想象蜡染还将再度回归到她的生活中来。

  生活是一场即兴,精彩总会留给那些念想执着的人。

  2014年,母亲打来电话,说:“村里创办了一个蜡染合作社,急需画娘,快回家帮忙。”

  母亲的召唤,让张义苹重新燃起对蜡染的热爱之火,她义无反顾地回了家,并迅速加入到合作社。

  “在杭州服装厂打工的那些年,学到了不少现代化工艺,如果将这些工艺与传统的蜡染技艺结合起来,也许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张义苹践行想法,为合作社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在她的参与下,合作社将精湛的蜡染技艺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融合在一起,手工生产出一批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时尚生活气息的产品,引得不少客户前来购买,也让合作社的运作日益向好。

  合作社的经历,给了张义苹极大信心。让她更加坚定了对民族手工技艺的自信、看到了蜡染手工制品的市场前景。2016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张义苹在丹寨县扬武镇成立了自己的蜡染公司——贵州蓝锦染艺,自此她联合当地画娘,开启了蜡染创业路。

  “在镇上,交通不方便,发展有很大局限。”张义苹力图更进一步,打开更大的市场。为此,她多番考察,最后把公司的生产基地搬到卡拉村来。

  卡拉村交通便捷,名声在外,游客常来,是个创业的好去处。这也是张义苹选择卡拉的缘由。

  公司搬了新家,张义苹对蜡染的认识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她说:“老一辈的蜡染,图案多和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不容易获得当下追求时尚的青年人喜欢。我个人认为,图案应该精而简,既要体现民族神韵,也要符合现代审美追求。如果产品能做到这样,就会有更多市场,这项技艺也会有更多人传承和发展。”

  公司的产品,深入贯彻了张义苹的想法,既有鲜明的民族烙印,也有强烈的时尚风韵。凭借产品,公司引得客户青睐,不断拓宽市场。

  “2017年,公司营收100多万元。各地的客户都有,有些甚至来自国外。”张义苹说。

  产品日益畅销,公司前景向好,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蜡染坊集销售与生产于一体。销售区楼下,就是蜡染生产区。在这里,10多名画娘正紧张地工作着,手工制作的半成品、成品整齐摆放在长桌上,有些成品已贴上了销售标签,等着发货。

  “从来没出去打过工,也没想到蜡染能挣钱。”王尖耶侯来自丹寨排莫村,在公司从事蜡染已有一年多时间。她说:“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得心应手的工作,很不错了!”

  目前,张义苹采取“公司+手工艺人”模式,构建起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带动扬武镇排莫村、排倒村、基加村等村寨的100多名蜡染手工艺人参与生产和销售。

  “我跟苹姐一个村,放暑假没事干,就来这里学点东西,顺便挣点零花钱。”19岁的张艳是张义苹带出来的,刚参加完高考,她也有一个蜡染梦:“我10岁就开始接触蜡染,大学最想报的是美术设计专业,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苹姐一样,为蜡染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一名农村姑娘,经历坎坷,但秉持匠心,怀抱执着,素手绘青花,筑梦染宣华。民族非遗技艺传承的路,由她接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