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点银成花 锻制华美——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邰引岩

发布时间: 2018-07-02   作者: 王道东 杨光洪 康莉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邰引岩在向学员传授银饰锻制技艺

  黔东南新闻网讯 “银花簪,两天可以做一个,每个600元。银项圈,每个需要4000元,最快要一个星期才可以制成……”6月29日,记者走进剑河县革东老街的银饰店,只见满柜的银饰商品,绽放光芒,格外耀眼。银饰店主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邰引岩与记者聊开了:“柜台上的,有的已经是成品,有的只是半成品,所有产品价值总计50余万元。”

  搞银饰加工,总绕不开“销路”这个问题,这么多银饰卖得了吗?

  邰引岩说:“剑河县苗族老百姓有一个习俗,跳舞、唱歌、走客、出嫁,都得盛装。不然,会被当地人瞧不起。因此银饰不愁卖,销路很好,每逢春节,在外打工的人回来,都来采购,供不应求。”

  银饰不愁销路,还有另一个原因。邰引岩给记者介绍:“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现在的银饰,价格便宜了,一套只卖4万元,要搁在以前,每套起码得10万元。”

  银饰畅销,生意红火,让邰引岩喜上眉梢。对他而言,现在的情景,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很不容易,想起从事这个行当的过往,他十分感慨。

  “年轻时,我读书不在行,就喜欢‘摇马郎’。我的父亲是个银匠,我跟在他身边,耳濡目染,慢慢地继承了他的手艺。开始3年是当学徒,没有收入,后来我坚持下来,练就了过硬本领。”邰引岩说。

  光手艺好可不行,做出来的银饰,得找市场销出去,才能挣到饭吃。为了把银饰卖出去,邰引岩没少下功夫,每每走乡串寨去叫卖。

  1983年,正逢除夕,他跑到施秉县平茶村卖银饰。就是在那里,他遇见了现在的妻子。银饰就如一个“媒婆”,牵线搭桥,让他收获了爱情。

  成家后,邰引岩继承了父业。不过他觉得待在大山里,终究没什么出路。于是在2002年,他不顾家人反对,从大山里跳了出来,在革东镇租了个铺子,开了个小作坊,专门从事民族银饰加工。刚开始,作坊生意并不景气,但凭着他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局面日益打开,把银饰加工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我非常热爱这份事业,虽然有时打制一件银饰需要花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很辛苦。但是一旦完成,看着它时,我会感觉到很快乐。”邰引岩说。

  眼看光景日益向好,邰引岩琢磨着把手艺传下去。他狠下决心,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将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邰美引。19岁的邰美引在剑河民中读书,平常忙的时候,也来搭把手,帮助锻制手镯、编花簪。

  “父亲对银饰制造十分着迷,看到别人画的鸟和凤漂亮,就拿来编织银饰,他善于不断总结,也就编得越来越好。”邰美引说。

  “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特别能坚持。现在我们这些小青年,坐两三个小时,根本坐不住,他却能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守着这门手艺,很不容易。”26岁的邰永引是邰引岩的儿子,对于父亲,邰永引充满敬意。

  凭着过硬手艺,兼具智慧头脑,邰引岩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人富了不算富,众人富了才美好。2008年,邰引岩投资90多万元,在剑河县城革东老街,开起了剑河县第一家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微企业。2015年他的企业被列为州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银饰需求很大,每年年底,店里生意相当好,逢上赶场天,来要货的人很多,每天销售额有七八万元,特别是从广东打工回来的人,个个抢着要。”邰引岩说,“面对这么大的需求,单凭我一个人,能力终归有限。”

  因此,邰引岩收了6个徒弟。龙天保就是其中之一,已跟邰引岩学艺3年。

  “师傅是无私传授,教给我们的都是真招实技。手镯、银花,我已经都会做了。按理来说,像我这样的学徒,跟着师傅,本来是没有工资的,我不仅有工资,工资还不少,每月能领到3000元,比在外面打工强。”龙天保说。

  为了将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下去,更为了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邰引岩接受剑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排,把60多名学徒带在身边,倾囊相授。

  “有的徒弟来学的时候还有顾虑,担心学了以后没有用武之地。我就跟他们说,可以直接跟我做,领取计件工资,做得好工资就高,每个月能领到3000元到4000元,更好的每月可拿到5000元。只要吃得苦,不怕学不到技术,不怕没钱赚,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下去。”邰引岩说得真挚,带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