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年海,男,汉族,1973年9月生,三穗县桐林镇木良村木屯四组村民。2019年3月被评为三穗县第二届道德模范,受到中共三穗县委、三穗县人民政府表扬。2021年2月入选“中国好人”,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与赞扬。2021年5月被评为黔东南州第六届道德模范,受到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热烈表彰。由此,他的事迹在三穗大地广为流传。
潘年海的家非常贫困,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经济来源靠一亩三分地和哥哥的木匠活收入。
1987年,潘年海的哥哥车祸离世。两年后,嫂嫂改嫁,丢下一个两岁半的侄子。哥哥离世,嫂嫂离开,父母多病,侄儿嗷嗷待哺,拿到小学毕业证那天,潘年海毅然决定:放弃初中学业,回家帮父母,带侄儿。
稚嫩的肩膀,瘦弱的身躯,潘年海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洗衣做饭,砍柴割草,耕地犁田,造林开荒——他,撑起了家里的一大半边天。为接济家庭,潘年海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农活就去做泥水工、木匠工、瓦匠活。
1997年,24岁的潘年海与杨运柳组成家庭,自己也有了一子一女。侄子、儿女,还有老去的父母,潘年海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潘年海从未亏待过侄子,甚至还厚待侄子一些。
潘年海是这样告诉笔者的:“不能让侄子觉得他是无父无母的外人”。潘年海清楚地记得,自己大儿子5岁那年,家里实在是困难,为了攒学费供侄子上学,他去外面做了一个多月的伐木工,披星戴月伐木,手起了血泡,树块将眼睛扎起了血丝,想到成绩优秀的侄子还有自己的家,潘年海没有叫过一声苦。伐木结束回到家,儿子感冒高烧不退。妻子哭着叫潘年海把儿子送到县城医院。潘年海没有说话,而是不顾自己的手伤、眼伤,去到山上找来草药,用鸡蛋包药为儿子全身抹滚了一天一夜,烧终于退了。问起潘年海当时为什么不听妻子的话送儿子去医院,这位头发苍白的中年男人抹了抹眼睛,吞吞吐吐说了这样一句朴实的话:那几年穷,砍木头得的钱,是用来给我侄子读书的。
凭着辛劳,潘年海与妻子白手起家,生活慢慢有所好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8月,潘年海的母亲中风偏瘫摔倒在地。从那以后,母亲卧床不起,端水喂饭、洗脸洗脚、倒屎倒尿,母亲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潘年海夫妇的身上,刚刚有些好转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霾。
为了治疗母亲的病痛,潘年海四处寻医问药,他曾远到湖南怀化、芷江,近到凯里、贵阳。有一次,潘年海听一个亲戚说良上大榜坡茂林中有一种麝香草,可用来采用打火罐的方式治疗偏瘫。听到这个消息,潘年海步行百余里,钻到大榜坡的深山老林找来麝香草为母亲治病。因为是听说,自己又从来没有打过火罐,为了不烫伤母亲,潘年海亲自在自己身上火熏、打罐,自己感觉完全没有危险后才给母亲治疗。潘年海指着自己的颈部说:我这里被烧伤过,当时打罐斜了,火苗漏了出来。
尽管潘年海夫妇一直不懈的努力,但母亲还是在一年后离开了人世。讲到母亲,潘年海流下了泪水:“我妈苦了一辈子,生活刚刚好过些就走了,好日子没有过到一天,想好好孝顺她都没有机会了。”
母亲离世后不久,潘年海的父亲也患上了严重风湿病不能行动,潘年海夫妇轮流为父亲端水喂饭、洗脸洗脚。虽然潘年海自己身体也体弱多病,但他却用铁石般的肩膀与意志挑起了孝老爱亲担子,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倒这个坚强的男人,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潘年海的潜移默化下,木良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如雨后春笋,尊老孝老、睦邻爱亲成了村民的自觉追求与行动标准,也成为了引领三穗乡风文明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