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寻“虎”之400年侗族“黑虎拳”

发布时间: 2022-03-12   作者: 李林果 杨玲 王珺 吴志培 吴秋霞   来源: 编辑: 王声锦

 

  

  “动如虎,站似松,扯钻锤,掏心冲,闪光眼,腿生风,掌劈山,肘闯钟,练就排打黑虎功,出手制敌很轻松。”

  在黎平县双江镇觅洞村,有一套模仿老虎觅食的古老拳法——黑虎拳,这套拳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是侗族人民尚武和全民健身的历史见证。

“黑虎拳”起源

  觅洞村,世居侗族,300余户1100余人,全村以吴姓为主。觅洞村崇尚武术,据该村侗族武术文化传承人吴学新介绍,侗族黑虎拳大约起源于明朝末年。相传,明朝年间,勤劳的觅洞人民辛勤耕耘、砥砺奋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他们稻谷堆满仓、歌声十里香,日子过得殷实红火。然而,声名鹊起了,生活富足了,随之而来的是盗匪的不断侵扰,村民整日担惊受怕,虽然过着幸福生活但却不能快乐地享受每一天。

  目睹觅洞的情景,眼看恐慌的群众,为了防备盗匪打家劫舍,保护地方百姓平安,吴闳将、吴靠将父子扛起护村守寨的责任,每天去山上自创武术,模仿老虎扑食,练成一套拳法,之后演绎成棍法和刀法。

  吴靠将的父亲吴闳将练成拳法后,因其身材魁梧、为人忠厚、待人诚恳、英勇善战,团结带领当地群众共同抵御匪患,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村民推举他为“甲长”。因父亲德高望重,吴靠将从小耳濡目染,经常跟随父亲闻鸡起舞,苦练武艺,加上其天资聪颖,少年时期就青出于蓝胜于蓝,还习得一身身轻如燕、飞檐走壁的绝技。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吴闳将、吴靠将父子在与土匪搏斗时,多次赢得胜利。

  据《黎平府志》记载:“康熙元年(1661年),12个强盗来觅洞村抢劫,闳与靠父子同上阵,凭借高强的武艺赶跑强盗。从此,觅洞村父老乡亲都推靠为寨上的‘带将’(即首领),传授武功,代代传承至今。”

  吴靠将年满十八岁时,其父亲病故,寨里推举他来接替“甲长”之位。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身为“甲长”和“一寨之主”的吴靠将,没有辜负群众的期望,为切实保护全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开起武堂,并将其命名为“吴靠将武堂”,免费召集寨里所有的男丁壮汉都来习武,组建“自卫队”以防不测,并将所有的拳法、棍法、刀法等整合起来,统称为“黑虎拳”。同时,为了在抗匪斗争中赢得主动,吴靠将还在寨旁架起磨刀石,一旦有土匪入侵,全寨武士可就近磨刀(这块磨刀石至今仍保存完好)。

  有了吴靠将武堂,村民们纷纷前来习武,他们在相互传习、切磋中,总结经验、固化成果,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黑虎拳”,即现在所说的“觅洞武术”。

“黑虎拳”特点

  侗族黑虎拳 (侗语称 “拳猛”) 是流传在黎平县双江镇觅洞村一带的民间传统武术,是黔东南州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虎拳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武术拳种发展演变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其历史发展脉络,是中国武术发展研究的重要资料源。

  如今的“黑虎拳”已演绎成“四门蹬”拳法、“四门防”“花满堂”“红门”“扛伞”“斗篷”“正满堂”等八种路数棍法和“四门砍”“黑虎刀”等刀法,释放着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传承下来的侗族黑虎拳拳术套路主要有四门蹬和黑虎手。”吴学新介绍,其拳法多变,套路最多,最为灵活,威力也很大,所有套路都能对练。其特点是长手、矮桩、架小、势低,主要攻击人的下半部分和四肢。虽简便易学,但发力刚猛、动作实用性强。技击过程以防守擒拿为主,不乏一招制敌的招数。练习时可快可慢,老少皆宜。

  “黑虎拳”这套武术,实战性强,攻守兼备,尤其强调一招制敌,有快、狠、猛的特点。练拳时,要求下盘稳固,气力合一,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动如猛虎下山,闪如秋风扫叶,静如深潭湖水,所以,练习黑虎拳套路时称为“走拳”。由于招式奇特,初学时入门时间较长,可一旦入门,许多人便终身乐于研究其实用技法。

  “黑虎拳”徒手套路有八路,即:朵红、者红、大红、里红、抢手、拆手、挂脚、猛虎下山;器械有刀、枪、棍、剑、板凳、腰带、匕首、铁链等。“黑虎拳”拳术和器械,练习时都要分成五个阶段,称之为“黑虎五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基本功,主要练习各种手法、步法、桩法、身法、眼法、腿法等;第二阶段是练拳架,先单式练习,单式练习合格后,再组合成套路练习;第三阶段是练功,练习调动体内的“气”,配合肢体动作,完成击、打、摔、拿等招式;第四阶段是拆拳,由二人以上进行对打套路练习,同时,要使用所学过的动作,对着木人桩训练;第五阶段是散打。一般来说,练完这五个阶段需要五年时间。练习者练完“黑虎五阶段”后,技击能力增强,身体也会十分强壮。

  觅洞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为做到保境安民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觅洞首领吴靠将颁布了“禁令”,所有身怀武艺的村民,个个都必须遵守武德,谨恪祖训,不到万不得已,不准轻易示武、动武,更不许以武欺人。因此,觅洞武术自创立之初就有自身的一套文明行为规范,他们习武的目的是:“只可防身自卫,绝不以强欺弱;只可驱逐外敌,严禁舞械内斗。”觅洞武术蕴藏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哲理。

“黑虎拳”传承

  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志》记载:“侗族武术有拳术、棍术、枪术、刀剑术和流星术等。每年正月,中青年人都汇集到家中习武。有一些村寨的舞狮队个个都通晓刀、枪、剑、戟以及金爪等兵器。”目前侗族黑虎拳主要有家族、师徒和社会传承三种传承方式。

  觅洞武术还有着“传男不传女”的祖训,除了这条规定外,觅洞武术在觅洞村一直是个公开的“秘密”,男丁人人皆可传习。因为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中,习武既可防身自卫,又能便于组织“自卫队”共同抵御外匪入侵,维护全村的社会安定。

  “文革”期间,觅洞武术曾被封存起来。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逐渐富裕,文化受到重视,觅洞武术被定为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弘扬。觅洞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之一,除了具有实战性的特点外,还不乏一定的观赏性。它传承延续到今天,汇集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人文,凝结着侗族先民的生存之道。近年来,觅洞村民对觅洞武术套数进行了一些改造,现在向世人呈现出来的,都是觅洞武术的精髓,给人以健壮体魄的同时还兼具艺术性、人文性。它在形体上,大开大合、潇洒自如,在审美上,充分展现出侗族人民勇敢、豪迈的精神风貌。

  从历史尘烟中走来的觅洞“黑虎拳”,又称“觅洞武术”,汲取侗族民间武术的精髓,由创始人吴闳将到传承人吴学新等人,已历经八代400多年的历史沧桑,闻名于黎平南部的侗族地区。

  黑虎拳不仅健身养性、习练受益,而且升华为当地的文化自信、当地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2015年,觅洞“黑虎拳”,即“觅洞武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觅洞“黑虎拳”第八代传承人吴学新及其弟子们也分别荣获个人一等奖。这一殊荣,是黎平县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历史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觅洞村也随“黑虎拳”逐渐走进人们视野,被外界所关注。这套武术、这种文化也在新时代中洗尽铅华,打磨掉原有的“侠气”,最终传承下来的,是侗族人民自强不息、坚贞不屈、虎虎生威的奋斗精神。

  黑虎拳不会失传,因为它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全民健身”精神已经渗透进了侗族人民的血液里。实现全面小康的觅洞村民,十分尊敬吴靠将,为纪念这位老人,他们还在寨旁立起石碑,雕刻“神汉靠将”字样,以教化后人。如今,觅洞武术(黑虎拳)已经不是男性的“专利”,许多侗族女孩也练习这种古老拳法,它已成为觅洞村和周边村寨男女老少皆会练习的一项全民健身体育运动。



相关报道: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日报社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均为黔东南新闻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 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