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如画的黎平黄岗侗寨。钱仕豪 摄
驰骋的中欧班列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思州柚开启了出口俄罗斯的新旅程。
广袤的田野里,秋冬种下的油菜、马铃薯、羊肚菌等农作物正积蓄力量,等待春的到来。
沸腾的足球场里,“村超”新的赛季已经打响。足球运动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融合“交响”依然撩动心弦。
…………
黔东南苗乡侗寨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升腾着希望与梦想,铺展开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树上果实累累,树下群鸡欢歌。在天柱县,一棵油茶树,一只油茶鸡,串起了山乡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链。
依托油茶资源禀赋和品牌,天柱县积极打造“油茶”和“生态鸡”两条产业链,实现双丰收。2023年,该县油茶林总面积达41.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9.3万亩,茶籽产量达9800吨,综合总产值突破4亿元,覆盖4.65万户,带动2万余名群众就业增收。生态鸡出栏210万羽,产值1.3亿元。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黔东南州落实中央和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产业发展16.43亿元,占比63.92%。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茶、茶叶、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稻渔综合种养六大产业,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着力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效。
作为贵州省39个中药材重点县之一,剑河县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集育苗、种植、研发、加工、医药、康养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
2023年,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万多亩,现有中医药生产企业10家,其中规上企业4家,年总产值可实现1.5亿元;建成中药制药生产线16条,月加工量可实现60吨,开发产品50种。同时,依托剑河温泉优势,该县开发推出康养推拿、温泉苗药特色泡池、温泉泥疗、健康管理中心和中医馆等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年收入可实现400万元以上。
强产业、拓就业,黔东南奏响乡村振兴曲。
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黔东南州在佛山、杭州、福州等地设立41个劳务联络站,精准开展就业服务,采取招聘“一站式”措施、“点对点”输出,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
全面落实各类就业补助政策。全州跨省务工3个月以上共计31.53万人,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17537.15万元,各县市均应发尽发。全州脱贫劳动力就业61.74万人,完成全年55.47万人目标任务的111.29%。用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8.18万人。建成就业帮扶车间(基地)592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1.27万人次,较上年1.24万人次稳中有增。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坚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采取纵向拉长产业链、加力稳岗拓岗、强化帮扶协作、释放政策红利“四项路径”助农增收。创新推广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的“三社联建”模式和“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的新媒体电商“三新农”模式,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增收。“三社联建”合作社利益联结带动脱贫户8.44万户,带动劳务就业36.95万人次,返利分红及劳务支付3.77亿元。据统计,2023年度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916元,比2022年(14252元)增加1664元,同比增速11.70%。
努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出实效、作示范,黔东南奋进的步伐不停歇。
该州坚持州级领导包保抓,分管州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抓落实。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749支,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5427名,实现“五类村”驻村全覆盖。
“驻村工作队不仅带着我们发展产业,还为大家办了不少实事,已经为我们修建了老县、胜秉、得果瑶三个候车亭,大家出行方便多了。”施秉县马号镇老县村村民们说,驻村工作队“驻”进了他们心中。
据悉,2023年,施秉县按照“分级选派、县级统筹、集中派驻”的要求,选派驻村工作队66支,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18名,全县驻村工作队走访群众9万多人次,办理实事近千件,解决困难问题800多个。
除了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黔东南坚持用好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两个力量”。
深化东西部协作。建立了佛山黔东南协作双月对接会商机制,佛山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7.97亿元,组织实施产业、劳务、示范村、教育、医疗等397个协作项目。
用好中直定点帮扶资源。14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教育、医疗卫生、旅游、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培训智慧建设、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学生资助、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等领域实施项目379个。
田畴沃野,尽是丰景,和美乡村,如诗如画。
黔东南州坚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用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村超”“村BA”,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州完成2023年新改建农村户厕2.5万户,完成率100%。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达到98%,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的作用,积极推广“院坝协商”“合约食堂”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广“红白理事会”“积分制管理”等做法,文明乡风吹进家家户户。创新开展“村BA”“村超”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介黔东南人文生态、民族文化,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推进思想凝聚和群众内生动力激活。
一片片春潮涌动的田野迸发着希望与梦想,一座座宜居的村庄透露着和谐美好,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不断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