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中国太子参之乡”——施秉县牛大场镇太子参种植基地,该县现代中药材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江涛正忙着指导种植大户白洪发等人种植太子参。大家忙着平整土地、播种、施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现在种植的是太子参太空种,因为太子参品种种植多年了,品种会退化,所以需要培育选育新品种……”江涛告诉记者,施秉县的太子参产业起步于1992年,历经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8万余亩,全县中药材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太子参8项。
牛大场镇土地肥沃、土壤以黄、红泥为主,有丰富的腐殖质,富钾缺磷,高原性季风气候,成为适宜太子参等中药材生长的沃土。乡亲们告诉记者,在牛大场这片田土中,大家就是靠着太子参过上了幸福生活。
说起太子参,不得不提起当地的太子参传奇人物——白洪发。白洪发是牛大场镇牛大场村人,也是一手把“参娃娃”“带大”的致富带头人,乡亲们都称他为“土专家”。1998年,白洪发从凯里农校毕业后到深圳务工,后到施秉县一乡政府工作。因看好太子参种植前景,他毅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太子参种植行业。
干一行爱一行,白洪发种植太子参,一种就是30多年。“这一路走来真的太难了,以前没有技术没有资金,什么都是从零开始,失败无数次,贷款无数次,曾有过无奈和绝望,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白洪发说道。
“大家一定要按照江主任刚才教我们的方法哈,一定不能出错,太密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在采访过程中,白洪发一会儿指导村民们如何下种,一会儿叮嘱要把控好施肥的数量,几乎没有空下来休息过。
“我明天又出省去找企业了,看看哪个给我们的价格最高,到时候带着乡亲们把太子参卖给他们,尽可能让大家多挣一些钱。”白洪发告诉记者,在种植太子参过程中,也遇到了抗病弱、产量低、品种老化、育种过程漫长等问题,为了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提高产量、品质,让乡亲们种得更放心,他通过与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合作,攻关技术,研发并注册了“施太1号”“黔太1号”。
2021年6月17日,白洪发向华润江中提供2万粒太子参种子搭乘神舟十二号进入空间站,开展中药太空诱变实验,为优化种苗探索新路子。
对于别人来说,太子参只是一个产业,但对于白洪发来说,那是毕生的心血。正如他所说:“经过30多年来的培植与陪伴,现在太子参就像我的娃儿一样,我懂得它们的习性,它们也回馈于我,回馈于乡亲,心里很是欣慰。”
如今,白洪发他们研发出来的太子参品种已经覆盖黄平、余庆等地。
2023年,施秉县太子参种植面积8.23万亩,总产量3万余吨(鲜品),总产值7亿余元。该县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中药材种植协会+农户”“定制药园”等方式打造太子参参溯源基地,培育企业200余家,覆盖种植农户1.3万户。太子参已成当地百姓“钱袋子”的支柱产业,而牛大场镇也摇身一变成为全国太子参主要产区。
对于太子参产业的未来发展,施秉县在发展好太子参种植的同时,建成“太子参药谷”旅游一体化体验观光园等项目,培育和服务联系生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3家。同时,构建特优太子参种植销售“一枝独秀”、中药材农文旅产业“多点开花”体系,成功举办首届施秉太子参丰收节,吸引外来药商和观光游客3万余人次。
“一根参”,将曾经的穷乡僻壤发展到如今的诗意田园。施秉县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太子参延伸产业和民俗特色资源,发展“美食游”“乡村游”,全方位挖掘以太子参为核心的“药文化”,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元素融入“农文旅体养”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