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颁奖现场。 (剑河县乡村振兴局供图)
乡村振兴步伐逐步向前,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及力量源泉。作为集民族地区、红色遗址、原生态乡村等标签于一身的黔东南州剑河县,近年来通过发挥“文化生产力”,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村民群众既富了精神,又鼓了钱袋。
日前,走进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整洁的村庄环境及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村庄设计,展现出了别样的美观,而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标识、标语则无时无刻不在述说着这里感人的红色故事。
随着红色文化资源被逐渐深挖,近年来镇江村在特色产业和红色旅游要素的加持下,围绕“红色镇江、和美乡村”主题打造省级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据剑河县镇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发介绍,自从该村红色资源被挖掘后,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研学团来到村里参观、考察,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剑河县通过盘活地方红色文化、历史建筑、民俗传统、生态文化等资源,将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创新,让包括镇江村、基佑村、白道村在内的众多村落的特色文化符号得以推广。
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被誉为“中国最美原始森林部落”,村内数量繁多的古树参天入云,茂密的树枝树叶成为村落内遮风挡雨的天然屏障。
古树是基佑村村民的一种文化和信仰。
300多年来,该村禁止砍伐古树的村规民约代代相传。因其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自2014年以来,该村积极围绕生态旅游打造传统村落项目,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下足功夫。
“多年来我们村都有保护生态的习俗,好生态就是我们村的一个文化名片,生态保护好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鸟飞到这里来,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也带动了我们村旅游的发展。”基佑村党支部书记杨胜说。
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强力支撑。剑河县深入挖掘生态道德、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仅让乡村生态文明得到建设,也持续加快了乡村生态振兴。
振兴乡村文化,文化自信及文化传承必不可少。
近年来,剑河县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立足地方特色苗侗文化,不断深耕文艺创作,发展文创产业,做足文旅融合文章,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电商助力、短视频加持等多形式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绚丽民族文化在各类平台精彩出圈,收获累累硕果。
去年11月18日,由剑河县选送的大稿午村《团圆歌》在2023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中,以最高分获得大赛一等奖。国家一级作曲、2023中国村歌大赛专家评审组组长伍嘉冀在大赛上表示,《团圆歌》反映了中国现代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把少数民族的淳朴和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发自内心的歌唱和音乐的律动让人特别感动。曲风独特,贴近大众,民族与现代的交融,更有时代感和震撼力。
剑河县传统文化惊艳全国舞台并非个例。
2023年,剑河县先后在第十八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贵州省2023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赛事上频频获奖。通过不断深入推动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剑河县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乡村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村歌’这一载体,我们将家乡的民族歌舞、服饰等文化元素推向了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剑河,提高剑河的知名度、美誉度。”剑河县参赛选手刘明表示,希望美丽乡村的歌声和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被更多人传唱,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群众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乡村文化发展的成效。
为活跃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剑河县通过“创新+传统”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剑河丰富的苗侗文化、温泉文化、仰阿莎文化和清水江文化等多元文化魅力。2023年,该县先后举办第六届芦笙舞、木鼓舞大赛;“六月六”仰阿莎文化节;“一镇一节”民族节庆活动等共48场次。
同时,剑河县文化馆全年面向社会公开免费开放演出、展览、培训、辅导、讲座、场馆等项目,并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壮大服务群体。同时,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县仰阿莎艺术团、县曲艺团等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深入易地移民搬迁社区、学校、乡镇等地开展主题文艺演出活动。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通过厚植乡村文化根脉,剑河让当地村民群众既守住了“根”,也卸下了“担”,源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也让群众看到更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