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守护绿色生态 擦亮幸福底色—— 锦屏县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发布时间: 2024-01-08   作者: 通讯员 杨仁生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近年来,锦屏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杉木之乡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初冬早晨,天刚亮,三江镇合冲村护林员龙立松便像往常一样来到山脚下,准备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

进入冬季森林防火期,龙立松穿山入林的脚步愈来愈频繁了。“察看山林有无火情、乱砍乱伐等现象,同时做好宣传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就是我一天的工作。”龙立松说。

像龙立松这样的生态护林员,目前全县有1603人。

作为落实林长制工作的“神经末梢”,村民们经常看到护林员们巡林的身影。

为了让每一片森林都有“专属守护者”,锦屏县落实森林资源网格化管护,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尽职履责,共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生态资源保护新格局。

同时,为守护水资源安全,锦屏县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纵向县、乡、村三级负责,横向涉水部门联动配合”的责任体系,保证每段河流、每条支流、每座水库,都有河长当好“专职管家”,全力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自然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锦屏县把河长制、林长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压紧压实责任,常态化开展巡河巡林督查,坚决做到守林守河有责、护林护河担责、治林治河尽责。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五场战役”“双十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18%,活立木蓄积1978.1万立方米。

“在河边走一走,空气比较清新,身心很舒服。”像往常一样,家住城关二小附近的居民龙正国每天晚饭后都会到滨江步道上散步。

滨江步道位于锦屏三江水利风景区内,步道沿河而建,全长8公里,沿途风景秀丽,风雨桥与楼阁交相辉映,河景与风景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每天清晨或傍晚,跳舞、跑步、骑行……休闲锻炼的人群络绎不绝。

近年来,锦屏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不断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健身步道、湿地公园、广场、公共绿地等群众休闲娱乐之地,开展全民健身、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健康绿色低碳行动,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持续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是锦屏县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城乡,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

赤溪家园小区内环境优美,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道路宽敞整洁,居民在小广场上休憩纳凉,小朋友们玩耍嬉戏,画面幸福又温馨。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环境脏乱的棚户区。对于这里的情况,老住户杨天凤深有感触:“以前住的是木房子,旁边猪圈、厕所也多,现在房子安全宽敞多了,小区设施也很好,我们在这里感觉到很安心。”

“我们在建设棚户区安置房的同时,同步完善周边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经过改造后,有效提升了群众居住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真正让群众从‘住有所居’到‘住得宜居’转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龙晓凯表示。

多年来,这里从“杂草丛生”到“绿树成荫”,从“小木屋”到“高楼大厦”,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好生态衍生好产业。在锦屏,一些村寨利用得天独厚的好生态发展起了旅游业,让“青山”变“金山”。

走进敦寨镇雷屯村,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村而流,百步跳礅桥连接两岸。傍晚的沙洲,在夕阳照射下格外美丽。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在沙洲上,时不时拿出手机打卡山水田园美丽景色。

“这里水很清,草很绿,景色也很美,我拍了很多照片。”来自天柱的游客杨小兰说。

集“全省最适宜人居美丽乡村”“全省民族特色村”“国家生态家园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全省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等多项光环于一身的雷屯村,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形成了集休闲旅游、露营垂钓、户外运动、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成了小负盛名的旅游村寨。今年,雷屯村更是通过“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精品民宿建设,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为乡村提“颜”增“质”,绘就了一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雷屯村只是锦屏县众多美丽村寨其中之一。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龙池多彩田园、中国传统村落文斗苗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平鳌村等也充分利用自身的“山水气质”和“生态颜值”,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加快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步伐,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让森林资源更好造福人民群众。2023年1月—10月,全县接待游客232.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