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暖暖地照在坝乐河畔的水城村千亩大坝上。
12月26日,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水城村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格外热闹,一棵棵刚采收的大白菜整齐地摆放在公路旁,种植大户冷子江正和民工们一起打包、过秤、装车……
“子江,看你笑得那么开心,菜卖得差不多了吧?”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走上前去,和冷子江聊了起来。
“差不多了!我的菜品质好,卖得也快。”冷子江开心地回答道。
他的身后,是一片片碧绿的越冬蔬菜,微风吹来,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水城村是一个布依族山村,全村761户2997人。
该村海拔高、温差大、日照强、生态好,特别适宜发展冷凉蔬菜。
“刚开始我们拿田土种植时,许多人都认为是‘败家’的事。”说起蔬菜种植,罗传彬仿佛回到了当年创业的日子。
那是2004年,时任村主任的罗传彬,一门心思想把苦日子过甜,率先流转土地种起了蔬菜。
“不种粮食,一家老小吃什么?”罗传彬的做法,在村民们看来是异想天开。
家人也心存疑虑:“种那么多菜,卖不出去咋办?”
没想到,罗传彬当年种植的11.4亩黄瓜喜获丰收,亩产400公斤,收入达2.3万元。
惊喜之余,村民们纷纷效仿。第二年,水城村黄瓜种植规模达200余亩。
“种蔬菜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这是村民王裕江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12年前,王裕江因两个孩子小,父母常年患病,家境贫寒。
“再不能这样下去了!”这种苦日子,显然不是王裕江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背起行李准备南下打工。
罗传彬在村口拦住他:“留下吧,我们一起种蔬菜。”
王裕江留了下来,当年种植蔬菜17亩,收入9万多元,敲开了致富之门。
如今,王裕江家里购置了小轿车、大货车,旧木房也变成了小洋房。
像王裕江一样,如今水城村90%的农户都从事蔬菜种植,涌现出种植大户25户,每年到基地务工的人数达2万余人次。
“出门就务工,下地就赚钱。今年以来,我们已向务工人员发放劳务费700多万元,用工量大的时候还要到处找人。”罗传彬介绍说。
今年9月的一天下午,种植大户王明洋接到广州的一笔40吨黄瓜的紧急订单,要求连夜发货。
数量大,时间紧!情急之下,王明洋向村党支部求助。
“一定要拿下这笔订单!”罗传彬和几位党员分头行动,紧急联系猫头、瓮址等附近村寨,很快组织到140余人,连夜采摘、装箱……
当晚,3辆满载新鲜无公害黄瓜的大货车,准时从水城千亩大坝发往广州。
如今,水城村已是该县最大的高山冷凉蔬菜基地,也是“大湾区蔬菜直供基地”。全村种植面积2500余亩,其中温室大棚90亩,露天核心示范种植区532亩,平均每亩产值达2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58万元,村集体经济累积达300多万元,一举成为全县“双超村”。
2021年2月,水城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水城村位于坝乐河畔,坝乐河是重安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滋养了两岸质朴勤劳的水城人。
走进村民王金和家,整洁干净的庭院在阳光映衬下,多了几分静美。
“花开满院,住着舒心。”刚从蔬菜基地劳作回来的王金和,放下背篓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这些天,他搬砖石、砌花池、栽花草……眼看自家小院的“颜值”越来越高,心里乐开了花。
在水城村,像王金和家这样的“花园庭院”随处可见。
然而,曾经的水城村,污水乱排、垃圾乱倒、柴草乱堆……那时,抬头望天都是灰蒙蒙的。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富起来,还要美起来。”村党支部认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于是,村党支部推出了“十联八创”民主管理机制,由每十户农户组成一个卫生共管、文明共创、产业共建的“十户一体”,抱团发展。
他们每年都组织村民评选“守法户”“卫生户”“孝老户”“技能户”等先进典型,并鼓励农户晒家风、家规,形成崇尚美德、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他们以“党员+农户”的方式划分责任区,带领群众美化庭院、清理违建和垃圾,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提升乡村“颜值”。
今年56岁的村民罗康泽,是村里有名的种菜能手,但庭院过去脏乱也是出了名的。
村里每次上门检查,他都笑呵呵答应整改,但检查人员一走,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罗传彬主动与罗康泽结成对子。
“天冷了,我们一块喝几盅,暖暖身子。”去年11月的一天,罗传彬掏钱买了几斤肉,来到罗康泽家。
“院里乱堆乱放既不美观,也不安全嘛!”几杯酒下肚后,罗传彬直奔主题。
罗康泽有些不好意思:“罗书记,你说的我都懂,今后我绝不拖大家的后腿。”
如今,罗康泽不但把庭院收拾得整洁有序,还栽上了绿植,种上了花草。
用他的话说,“每天就像住在花园里一样”。
能致富,讲文明。今年1月,罗康泽被推选为联户长。
沐浴着冬日和煦的阳光,记者漫步在水城村头巷尾,“零距离”感受和美乡村的靓丽“颜值”……
“坝乐河畔是我家,唱首山歌夸一夸。碧水蓝天绿旺旺,遍地开满幸福花……”远处的山坡上,传来悦耳动听的布依山歌。
歌声悠悠,在青山绿水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