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前不久,零食“公摊面积”冲上热搜,零食包装问题再度引发热议。(12月25日 《北京晚报》)
随着原材料成本、线下销售渠道和线上推广投入的增加,适度涨价无可厚非,但为了降低消费端的感知,很多商家选择直接在包装上做文章。今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正式实施,对食品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包装空隙率作了明确规定,为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类零食包装提供了限定依据。根据新国标的规定,那些“公摊面积”过大的零食包装有可能被认定为过度包装。
事实上,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往往根据包装上的信息进行选择,过度包装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精准判断。
当下,靠增加“公摊面积”来压减成本,越来越成为一种惯常做法,但存在不等于合理。类似的营销套路缺乏诚意,到头来只会徒增消费者反感。为了在消费市场中脱颖而出,企业应该剔除包装“泡沫”,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理念,将重心放在提升质量上,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此外,企业还应积极推动绿色包装的发展,采用可持续材料和减少包装废弃物的设计,使其合乎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主管部门也有必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例如规定商品包装必须如实反映其内容物的重量和体积,对违规企业进行顶格处罚,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引导他们通过舆论监督、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