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京乡突出以党建为引领,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载体,以报京乡“五个一线”工作法为抓手,围绕州委州政府“345”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四聚焦”奋力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新画卷!
聚焦产业发展,实现富在农家。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牢记“国之大者”,落实党政同责,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今年秋冬种总面积1.04万亩。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利用报京侗寨“酒文化”,发展“小米酒”经济,打造“小米”“小米酒”品牌,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农业增效。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党建为引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今年来,以村集体公司为纽带,养殖蛋鸡10万羽,发展民宿、农家乐、小米酒加工作坊,带动全乡500余户种植小米、辣椒1300余亩,实现分红12万元,发放务工工资40余万元,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80余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聚焦乡村治理,实现学在农家。一是抓实党组织建设。不断将主题教育“学、干、改”引向深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实现“五个新提升”。今年来,乡党委完成理论中心组学习9次,全乡各党组织完成学习研讨72次,销号检视问题481条,成立党员突击队7个,设立党员先锋岗20个,划定党员责任区32个,完成践诺事项388件。二是培育壮大人才力量。利用“擂台比武”,激发“头雁竞飞”,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鼓励学生传承芦笙技艺,鼓励侗绣加工企业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培育网红带货主播,延伸生产链和销售链,助推“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寨管委”“积分制”“合约食堂”“院坝协商”治理模式,发挥“一约四会”作用,促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办”。
聚焦文明乡风,实现乐在农家。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活动,举办乡村振兴主题文艺汇演10余场次,播放夜映电影100余场次,动员200余名村民参加全县赛龙舟文化节及村超、村BA现场展演,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了北侗文化影响力。二是推行“码”上学法。以数字赋能方式,打造法治宣传二维码,组织力量入户张贴宣传,引导群众扫码学习,实现“手机扫一扫,法典全知晓”。三是创建文明新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善文化、报京“三月三”民俗文化、红军长征过报京故事等内容通过墙体、簸箕绘画,文化展览等形式“讲”出来,提“颜值”展“气质”,制定合约食堂“六约”管理制度,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发挥“思想教育、政策普及、文化传播、矛盾调解、村民议事”五大功能,变“食堂”为“学堂”“调解室”“议事亭”,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动力。
聚焦乡村建设,实现美在农家。一是成功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节。聚焦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州级红色美丽村庄示范点、少数民族村寨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态,打造“侗韵报京·情定终身”爱情文化IP及“中国北侗第一寨”地理IP,推广“红色研学+文旅观光”沉浸式乡村旅游模式,助推高质量发展。今年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中央和省州县媒体转载播放盛况热度达3000万余人次,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二是营造共建和美家园氛围。明确每周一为“义务清洁日”,对路段进行责任区域划分、分段包保、分段管护。推行干群共治模式,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治理,让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久久为功、落地生根。三是实行党员、群众“双积分”。依托“宜居小铺”,实行党员、群众“双积分”管理,建立“积分兑换”奖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家园建设,打造生态小院、文化小院、文明小院、丰收小院、活力小院,通过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以奖代补”给予自建自修奖励,将荣誉变待遇,引导群众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通过“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处处呈现出新时代庭院小美与乡村大美“美美与共”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