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达地村的千亩白茶园云雾缭绕,墨绿色的茶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景色如画。
“王支书,我再申请两亩地,用来种茶!”12月18日清晨,村民潘再国一走进村委会,就大声地说。
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超笑着帮他办理了申请手续,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村里的种茶大户。
潘再国过去一直在广东打工,2016年底,他听说村里在发展白茶产业,毅然回到家乡种茶。
2020年,潘再国种植的两亩白茶进入采摘期,每年收入5000多元。
7年来,他一边照顾茶园,一边在棚子养些家禽,闲时还在附近打点零工,家里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还能照顾家。”潘再国笑着说道,“眼看娃娃就要上大学了,得多挣点,所以才想着再申请两亩地。”
像潘再国一样,达地村种植白茶的村民有54户。
村民王玉波和吴联凤是村里的白茶种植大户。这天,趁着天晴,他们正在茅坡茶园里忙活。
放眼望去,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茶树、一群群欢歌笑语的茶农,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没什么文化,想出去打工又没什么技术,一直在家里种地,收入很低。后来我流转了12亩山地种植白茶,一年收入5万余元。”王玉波告诉记者。
吴联凤笑着接过话茬:“我们的茶很畅销,这一片片茶叶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叶子’。我种了14亩茶,一年收入6万多元,等到3年后茶苗成蓬,茶叶收入还要翻番。”
达地村白茶基地种植的浙江安吉茶“白叶一号”,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绿茶,因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而得名。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比一般的绿茶高,与此同时,安吉白茶中的多酚类物质比一般绿茶更少,因此安吉白茶具有滋味鲜爽、苦涩不显、回甘生津等特性。
达地村位于雷山县东南部,全村209户956人,50%以上是水族,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白茶生长。
近年来,该村将农户闲置土地流转出来,大力种植白茶,在白茶种植、管护、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下足功夫,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并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白茶产业,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红利。
到目前,该村已建起白茶基地1000余亩,建成茶叶加工厂1座446平方米。
“白茶是三年后产茶,之后连续产15年,一年一采,价格比较高,春茶初期茶青收购价达到60元一公斤,每亩产值达到4000多元。如果是特殊的品种黄金芽,能卖到4000元一公斤。”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超向记者介绍说。
1982年出生的王玉超,2015年带着在广东打工赚来的积蓄,回到家乡发展,成立了雷山县达地村绿大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从2016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王玉超履职尽责,带领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了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冬季是茶树的生长缓慢期,适当的施肥对茶树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记者见到王玉超时,他正带着十几名村民修枝、施肥、清理枯叶,一派繁忙的景象。
曾经,安吉白茶被盛赞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如今,达地村“一片小小叶子”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他们住上了新楼房,吃上了“茶叶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
“我们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于达地村茶产业未来的发展,王玉超有着更加美好的期许和清晰的展望。
走在达地村的白茶基地里,看着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记者和王玉超约定好,明年的采茶期,再来基地,感受村民收获的喜悦,品一品白茶的清香与甘甜,共享和美乡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