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走进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偿班畲寨,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寨门、干净的入户路、风格独特的文化墙、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
12月11日一早,村民赵隆华像往常一样在自家的书画室练习书法。
只见他拿起毛笔蘸上墨汁挥毫泼墨,毛笔在宣纸上轻灵舞动,眨眼间,遒劲有力的五个大字“家和万事兴”便跃然纸上。
“2019年我将自家的几间房屋装修整理成家风家训陈列馆,每年春节时便举行家风家教仪式,以接力棒的形式将家风家训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赵隆华是碧波小学的退休教师,退休后除了写书法,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口口相传的祖训记录并传承下去。
记者跟着赵隆华走进陈列馆,“兴家勤为本、执政廉为先、百善孝为本、家和万事兴”和“古今圣贤、垂教立言、班班典籍、字字名言”的赵氏家族家风家训格外显眼。
偿班的畲族寨名叫“相帮”,意思是抵御外族很齐心,故而音译得名“偿班”。
偿班畲寨共有241户1251人,其中畲族占全村人口的79%,是碧波镇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寨,也是凯里市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绝大部分为赵姓一族。
为了更好地鼓励、鞭策后代,传承好百年家风这一“接力棒”,在赵隆华这一辈,赵氏家族建立奖励机制,利用仪式组织家族成员中成年人进行捐款,每人100元以上,用于奖励或帮助家族里的困难学子。
在一代代人的坚守和努力下,目前赵氏家族7户人家里仅孙辈就出了6名大学生、1名硕士研究生。
在赵隆华家庭为代表的赵氏家族的影响下,偿班畲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子女、真诚待人、和睦乡邻的文明之风愈发兴盛。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白秧坪村特别注重‘五老’家训与乡风文明的融合,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落地见效,让孝老思想、爱亲思想、睦邻和谐的观念更好地传承下去。”白秧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雪锋介绍说。
和美乡村,看“颜值”更要看“气质”。走在偿班畲寨的庭院间,处处能感受到百年良好家风传承的文明新风。
2013年偿班畲寨完成“一事一议”村寨道路硬化工程;2018年完成凉伞坝民生饮水工程;2020年凯里环北高速碧波站至炉碧大道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从寨前穿过;2022年8月偿班畲寨美丽乡村庭院美化建设启动。
偿班畲寨里的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家风家训”,将“冷冰冰”的墙体变成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
“现在寨子干净整洁,村民相处和睦,家庭关系融洽、孝老爱亲。”说起畲寨的变化,村民赵光良打心眼里高兴。
如果说乡风文明是偿班畲寨的“面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则是偿班畲寨的“里子”。
“2023年,白秧坪村发展烤烟种植项目800亩、太子参种植项目500亩,带动就业60多人,人均增收0.6万元;全村现有养殖大户3户,生猪存栏232头。”说起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吴光碧如数家珍。
吴光碧不仅是白秧坪的村支书,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2023年,我在村里流转土地,种植了220亩烤烟,其中偿班畲寨有20多亩,烤烟管理和采收时,要请十几个村民帮助一起干活,每天工资80元。”吴光碧在发展烤烟种植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
吴光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能够获利2000元左右,220亩一年算下来就有40多万元的收入。
白秧坪村的致富能人数不胜数,记者在吴光碧的引导下,来到偿班畲寨的养猪大户赵朝春家。
快到中午的时候,赵朝春正忙着整理修建自家的庭院。见到记者来了,他赶紧放下手中的活,端茶倒水热情备至。
“2004年,我开始做猪生意,每天走村串寨去收购农户家中散养的生猪。”赵朝春告诉记者,做猪生意每年能获利一万元左右。
但随着务工潮的兴起,周边农村喂猪的人越来越少,赵朝春的猪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于是,做了12年猪生意的赵朝春,开始转行养猪。
2017年,赵朝春喂养了200头生猪,一年下来获利20多万元。
尝到甜头的赵朝春,第二年加大投资,并扩大养殖规模。
但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一场席卷中国的非洲猪瘟让他损失惨重。
“我喂养的273头生猪全部死亡,无一幸免。”说起那场猪瘟,他仍心有余悸。
这场猪瘟,让赵朝春一夜背上了40多万元的债务。
就在家人劝他不要养猪的时候,2019年他依然坚持喂了40多头。因为价格升高,虽然喂得少,一年还是赚了10多万元。
近两年来,赵朝春通过增加圈舍,滚动发展,养殖产业越做越大,信心更足了。
今年,他的养殖规模又达到了200多头,并且全部由自己繁育猪仔。
如今,徜徉在偿班畲寨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美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