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台江县南宫镇交宫村,冬日暖阳透过层层密林,村边上百座香菇大棚连成一片,一节节菌棒整齐有序地排列在铁架上,在乳白色的香菇棒上,一簇簇争相冒头的小香菇探出“小脑袋”,鲜嫩诱人。乡亲们来回穿梭于此,有的在采摘,有的在分拣,还有的在堆放菌棒,一派繁忙。
“我们这儿的生态环境特别好,所以基地的香菇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目前一天两采,最多一天能采500多公斤,很受浙江、广西、重庆及大湾区市场欢迎,年销售额800万元左右。”贵州浙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成宝说。
在基地里,叶成宝对香菇品质的把控要求严格,在香菇种植、采摘、分拣、加工等环节均亲自监督,严把质量关。“老乡在这里既可以挣钱,又可以学技术,学会了他们自己干,又成了我的合作伙伴,技术问题我们也经常邀请省州专家来实地指导。”叶成宝说,“比如张邦喜专家每年到我们基地很多次,帮我们攻关技术。”
而叶成宝口中提到的张邦喜就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黔东南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土肥所省级科技特派员。他最近刚前往剑河县、台江县等地进行现场服务,指导乡亲们发展羊肚菌、香菇等产业。
此外,我州为更好培养技术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发展,依托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州农科院等单位师资力量,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以剑河、台江等县为重点,建设食用菌教学实训基地,培训实操能手,做到技术“服务进菇棚,要领到菇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州今年聚焦绿色化、标准化、安全化、规模化、集约化,全州各地多措并举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各地各相关部门、企业通过加强品种创新、强化菌种供应,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利益联结、确保菇农增收,同时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夯实人才基础,促进菌农增收、菌企增效,让更多群众受益。
黔东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气候条件。立足这一自然条件优势,我州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区域布局,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
在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的贵州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着菌棒装袋、培育,菌菇采摘、分拣、搬运、包装,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据贵州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建华介绍,该基地已建成菌棒全自动流水线,菌棒产能从技改前的每天6万棒提升至10万棒的水平,鹿茸菇产量达到了每日50吨,菌菇年产1.9万吨,产值3亿元。基地用工量也从过去的100余人增长到了如今的400余人的用工规模,实实在在地带动着周边地区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我和我爱人都在这里上班得几年了,现在我们每人每月工资有4000多块钱,离家才几分钟路程,方便了很多。”从岑松镇到公司上班的帅光明和妻子邰秀星2019年就到食用菌基地工作,他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家乡建设更漂亮了,产业基地也有了,乡亲们可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打心里感到幸福。
近年来,我州各县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重点产业来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食用菌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而在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村坝寨组林下特色食用菌基地,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省科学院正在开展仿生态林下鹿茸菇的种植培训,该基地采取新菌棒和旧菌棒联合栽培法,可实现亩产1500公斤以上,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达15万元。据悉,该县食用菌目前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预计今年的产量有3500吨,产值预计达到5000万元,带动当地5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榕江县平江镇、定威乡等地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市场主体+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奔出好“钱”程,同时也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在黔东南这片土地上,“小蘑菇”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引发企业带大户、大户带散户、散户链接千家万户的产业集群,实现群众由“不敢种”到“抢着种”、“单打式”到“抱团式”、“企业赚”到“多方赢”的转变,推动食用菌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截至今年10月,全州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促进就业人数超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