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陈荣美:巧手钩出“创业路” 指尖编织“幸福花”

发布时间: 2023-10-13   作者: 聂蕾 黎北平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杨光洪

  “做大红花的话,起针需要180 个辫子针,里面的圆花瓣数量是 20 个,不过要注意,外面钩的是尖花瓣。我们这批花需要钩 500 个,交货时间大概是 12 月底,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好?”

  “有!”

  10月8日,在天柱县联山街道巾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内,天柱县联山街道幸福社区“巾帼微家”妇女手工编织队队长陈荣美,正在向队员们细心交代着新一批订单产品的编织技术要点。

  陈荣美在队里是技术主心骨,每一批产品如何从纸张上的平面图变成可捏可玩的实体工艺品,其背后靠的是陈荣美熟练的编织技艺和逻辑解构能力。

  “客户给到我们手上的只有这样一张图片,没有样品,他们只提供产品的大小参数和颜色要求,然后我就得通过电脑进行打样,再解构,每一步如何编织,编织的针法、针数都需要思考,有点像解题,多一针做出来的样子可能就不对了。”翻阅着手上厚厚的样图,陈荣美分享道,“这是我们9月份做的订单,有二十多单,蘑菇、松果、向日葵都有,昨天刚把一批织好的铃兰花发到了国外。”

  陈荣美每天能编织二三十朵铃兰花,空闲时,坐在基地一角,一束彩线、一根钩针在她的指尖翻绕,不一会儿,就变成精致的手工艺品。这样的华丽蜕变有点像她的人生,陈荣美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靠编织谋生,以编织为业。

  今年31岁的陈荣美在2018年因易地扶贫搬迁搬到了天柱县城。在这里,陈荣美的人生开启了 “新篇章”。“之前外出务工的时候几百块租的房子很小一间,每年才回来一次,现在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房子住着,就业的政策也越来越好。”陈荣美说。

  “住得好”是第一步,“如何挣钱”是陈荣美搬到新居后最关心的问题。一次偶然机会,陈荣美通过短视频发现毛线编织也能赚钱,于是跟着视频自学练习,随着编织技术的娴熟,她的作品实现了售卖变现,也带动了身边的妇女参与进来。

  “一开始的时候周围的邻居看到我在家里面做还挣了钱,都到我家里跟我学习。”陈荣美说,“后来社区街道了解到这个情况,给我提供政策和帮助,让我作为主讲人开展培训,现在我们小区已经有 80 多人完全掌握了手工编织技艺。”

  2022年,在天柱县妇联和联山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通过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培训共办、就业共推“四共”工作法,陈荣美组织社区50多位爱好编织的妇女成立手工编织队,利用技术培训、订单分派、按件计薪等办法,进一步激发了搬迁妇女就业创业积极性。

  编织队队员吴勋梅跟着陈荣美学习编织已经一年,拿着自己编织的白色玫瑰,她满面笑容地说:“在这里可以满足我做手工的爱好,每个月还能增加七八百的收入。我第一次钩出这么一朵花的时候,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就觉得别人能做的原来我也能做到。”

  一向热心于社区公益服务的陈荣美,曾被社区党组织推荐为楼栋长,后来因编织队工作愈发繁忙,她的丈夫梁恩斌接过了接力棒。夫妻俩总会抽出时间入户走访,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对不方便出门务工的妇女,常常主动邀请参加编织队。

  “社区经常帮助我们,我们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大家,比如附近有的邻居没有劳动力,我们就去给他们推荐工作,或者一起想办法。我们俩对社区的未来和今后的生活很有信心,会过得越来越好!”梁恩斌笃定地说。

  从无到有,从学徒变师傅,陈荣美花了两年时间培育自己的事业。曾经什么都不懂的创业小白,通过网络学习,再从网络获利,直播带货、开课、授课,如今编织队除了与部分企业、单位达成合作外,一半以上的订单来自于网络。产品也从最初的拖鞋升级为精致的装饰品,更为多元的产品和不断拓展的市场背后,是易地搬迁带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助力,政策的扶持、便利的交通、畅通的网络、和谐的社区,让陈荣美的创业梦逐步成为现实,也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在这里找到自我价值。

  近年来,天柱县联山街道不断强化党建带妇建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社区妇代会(妇联)+巾帼志愿者”的模式,通过“巾帼创业者协会”扩大妇女工作的覆盖面,彰显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借助女性企业家的力量带动当地女性就业,她们可以在这里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寻求合作契合点,谋划实施更多项目,带动群众实现就业和增收。”天柱县联山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思桥介绍,除了手工编织队外,所在街道还打造了多支劳务队伍,已经能够实现七八百名妇女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