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山深处的丹寨县排调镇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两年来,该镇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山笑水笑人欢乐。人民满意的背后,是该镇抓住了“党的建设”和“人民至上”这两个关键,始终把富民、强民、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夯实富民之“基”
巩固稳定的脱贫成果、巩固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群众幸福的基础和前提。
排调镇是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距丹寨县城45公里,地处偏远。近年来,该镇以开展党政机关大走访为契机,把全镇72名干部分成22个小组,每个小组每个月负责走访一个村,实现全镇22个村(社区)都有小组负责。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全面走访,核实家庭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保障是否稳定,对存在的风险和发现的问题,一月一研判,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一并检查农村消防、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安全领域存在的隐患,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建立问题台账,明确专人限期解决。让防贫风险、安全隐患、矛盾纠纷苗头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通过镇村两级常态化走访摸排,我们今年共研判纳入新增监测户5户16人,排查安全隐患68处,化解矛盾纠纷33起,全镇没有一户返贫、没有一起重大矛盾纠纷、没有一起安全生产事故、没有一例恶性刑事治安案件。”镇党委副书记陈成说。
探索强民之“举”
群众就地增收难、发展动力弱、人情负担重,是长期困扰基层群众强起来的三大障碍。找到症结后,该镇以发展产业、移风易俗、技能培训作为强民三大行动,让群众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
“去年我们村的吊瓜、板蓝根(林下中药材)等主导产业1500亩,去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8万元。今年新增板蓝根300亩,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话,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岔河村支书王平华胸有成竹地说。据悉,排调镇把茶叶、林下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全镇现有可采茶园5300亩,林下中药材1.99万亩,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群众有就业收入和分红收入,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原来我们没得技术,我们的蓝莓产业管护不到位,产量低,镇里组织专家到产业地现场教学,手把手教技术,今年蓝莓管护好多了”。谈到产业管护,方胜村村民刘开相底气十足地说。
“我没有文化,外出务工也不好找工作,收入也不高,镇里组织妇女手工培训,我去学我们少数民族刺绣,现在都在镇区开门店了,生意还可以,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宰宿村村民杨敏掩饰不住心中的感激之情。每年排调镇针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农村群众,有针对性开展产业管理技术、民族手工技艺、家政服务等实用的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主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去年以来,共开展各种培训7期,共530余人次。
乡村“酒席风”,一直被群众所诟病,但又迫于颜面,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针对这一问题,排调镇动员党员带头,除了婚丧嫁娶,其他的酒席一律不办,并制定了村规民约,由镇村两级组织退休干部、族长、寨老等群体成立劝导队,凡是有想办满月酒、进家酒苗头的,由镇村两级劝导队去劝解。巫起村村民余国华告诉笔者,他家出生一个小娃,要是在原来他们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吃酒席,但现在大家都改革了,他就只请外婆和家族吃一餐饭,而且不收礼。“我的负担轻了,亲朋好友的负担也轻了,而且不耽误大家发展生产。”
据统计,2023年1-4月,排调镇群众办酒席比2022年同期减少36%。“办酒只办丧娶嫁、其他礼金不再拿”在全镇蔚然成风。
办好利民之“事”
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发展、特殊群众关爱是群众最期待解决的事情。
“我们把农村消防池、产业路、农村停车场、路灯作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镇长王德琴说。据了解,去年以来,该镇积极向上申报项目,获批12个,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还以“庭院美化”为抓手,建立“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评比、一季度一考核”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发动群众清除农村脏乱差“死角”,村容寨貌焕然一新。“环境好、生产便利”成为群众最直观感受。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该镇积极与东西部协作的结对帮扶城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对接,在南海区定点帮扶结对的关心帮助下,动员民营企业家捐赠15.5万元成立排调镇教育高质量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和品行兼优的学生,让教师和学生更有积极性。
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了需要重点关心关爱的特殊群体。为了让这一“双阳”(朝阳、夕阳)群体生活得更好,排调镇开展“双阳行动”,安排全镇干部职工结对联系,每月帮助帮扶对象解决问题和困难,让远在外地务工的家人安心。目前,全镇72名干部职工与265名留守儿童、373名留守老人结成了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