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 岑巩县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纪实

发布时间: 2023-04-24   作者: 吴代琴 吴啟萍 代乔萍 杨琳 朱光放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雪慧

  近年来,为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产业建设,岑巩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生态宜居乡村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彰显金山银山的“价值”, 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凯本镇:杂交水稻播下金色新希望

  正是杂交水稻育苗的关键时节,在凯本镇各个坝区,群众来回穿梭,为杂稻制种父本起垄、覆膜、育苗等,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年我们村搞土地流转种植杂交水稻,大家都搞得红红火火的,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种杂交水稻收益还是比较有保障的。我今年扩大规模,种植85亩杂交水稻,带领我们村的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四季村副主任舒龙信心十足地说。

  为确保育出“齐、健、壮、匀”的秧苗,凯本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对各村育苗点加强指导,严格管理育苗工作流程,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切实抓好育苗苗床的水温调控等指导。

  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龙汉广介绍说:“杂交水稻父本育苗,膜有没有盖好,保暖效果有没有达到,膜棚的支撑物之间的间隔有没有达到1米以上,都是父本育苗能不能茁壮成长的关键。把控好这些环节,后期减少病虫害发生、少染病,育苗时间基本在40天左右就可以移栽了。”

  据悉,凯本镇把粮油生产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牢固树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做到农技服务全覆盖,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保障。今年,该镇发展杂交水稻制种4600亩,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守住“米袋子”,助农增收。

  天马镇:立体套种“孵化”油茶成林

  人勤地不闲,南瓜种植忙。在天马镇细山村油茶种植基地,10余名村民正在为移栽南瓜苗做准备……

  “这片油茶基地,刚开始移栽油茶苗时,我们来务工,现在种植南瓜,我们又来务工。”村民田应珍说,“等到雨季来临,土壤湿润了就开始移栽南瓜苗,村里农业产业多,一年四季都不愁活干。”

  油茶是一种能长效的经济树种,盛产期可达80年,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对群众增收致富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发展油茶的困难在于前期收益少,全靠套种来获得收益,“立体套种”模式可以极大地缓解土地租金和油茶管护压力。

  细山村通过党建引领,利用荒山发展集体经济,于2021年打造村级百亩油茶示范基地。在油茶未产生经济效益前,积极引进、培育主体种植南瓜、黄金等低杆“短平快”作物,“孵化”油茶成林。

  “今年我在这片油茶基地种植密本南瓜120亩,预计亩产1500公斤以上,产值40余万元,所种植的南瓜均已签订销售合同,不愁卖。”种植大户杨林说,这种南瓜套种在油茶林下,糖分和淀粉含量较高,瓜肉肥厚、口感甘甜、水分少,适合烹调和深加工。

  近年来,天马镇立足“油茶小镇”产业发展定位,目前栽植油茶16000余亩。今年在油茶林下套种南瓜2000亩、太子参1320亩、黄精3562亩。

  客楼镇:山间“野藤”化身“金藤”

  在客楼镇安山村瓦窑桥组,村民在院子里忙碌地晒着紫金牛,院里田地里到处铺上一层满满的紫金牛。

  紫金牛当地人都称它为“地茶叶”,大部分山里都有,农户有时间就去山上采回来卖,不需要任何投资,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就目前生鲜紫金牛品种就已收购7万公斤。

  “我们还会收购其他品种,比如黄精、重楼等中药材,每年收购的中药材简单晾晒后,直接预约网约车卖给厂家,年收入100万余元。”安山村支部书记李芬琴说,“为了照顾一些行动不便老人、以及特殊人群,会请他们来晾晒、打包药材等,年带动群众增收40万余元。”

  据了解,客楼镇聚焦产业振兴的难点、堵点大力培养种植业技术人才,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种植主体+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据统计,该镇共有各类实用型人才692名,其中种植类人才466人、养殖类人才59人、农产品加工类人才5人、农机操作类人才10人、经营管理者63人、其他村级管理人才89人。

  平庄镇:订单辣椒促振兴

  人间四月好时节。在平庄镇包东村,一筐筐绿油油的辣椒苗被送到田地间,群众在翻土、铺膜、定距、打孔、放苗……

  包东村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理念,因地制宜,紧扣市场需求,通过流转土地,立足于特色辣椒产业及其“短平快”优势,有效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充分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村就资金、农资等方面问题,积极与育苗公司协调沟通,明确前期辣椒苗、肥料等物资先由育苗公司垫资部分,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为农户购买了农业种植保险,在多重保障下实现农户种植‘零风险’。”包东村党支部书记晏绍云说。

  包东村辣椒种植,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由村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统筹、种植户参与规划种植“订单”辣椒,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技术、管理和销售,农户负责种植、自栽自管。

  据悉,今年包东村有65户农户种植辣椒达1500亩,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1200余人次。

  水尾镇:合作社激发乡村产业活力

  在水尾镇新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食用菌厂房里,工人们忙着拉料、装料、打袋、灭菌,一根根菌棒等着上架种植。

  2021年,新场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新晟菌业,利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盘活东西部扶贫协作闲置资源,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扩大食用菌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

  2022年,新场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直接带动100余人长期务工就业,其中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5个。

  新场村的发展故事,是水尾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水尾镇紧抓“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将持续抓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统筹整合各类资产、资源、资金,探索形成“支部+合作社+产业”“支部+合作社+企业”“强村带弱村”等模式,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带领农户抱团发展,实现了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的历史转变。

  据悉,2022年水尾镇积极盘活10个村级合作社,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至10万元的村有4个,10万元至20万元的村有3个,20万元至50万元的村有1个,50万元以上的村有1个。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