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位于雷山县龙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合约食堂”。正值午餐时间,餐厅里菜香四溢,有不少人正忙着就餐。
“来一份8元的套餐。” 前来就餐的宏鑫工艺品加工厂职工杨海燕递上一张餐票。
芹菜炒肉、蒜薹炒肉、清炒油麦菜、紫菜蛋花汤……很快,两荤一素一汤便端上了桌。
“这是公司发的餐票,上班就有,这里的饭菜很好吃,盘子一收,吃完就走,节约时间。”杨海燕说。
杨海燕今年45岁,4年前和家人一起从丹江镇大固鲁村搬迁到安置点。就在她为以后的生计发愁的时候,社区干部为她在家门口的雷山县宏鑫工艺品加工厂找到一份工作。
“在村里生活几十年,除了干农活,啥也不会,社区干部到家里来给我说,藤编厂在招工,我想着试一试,没想到这个手艺不难,很快就学会了。”杨海燕高兴地说。
找到工作,有了收入,杨海燕又开始为另外一件事发愁,厂里是计件发工资,多劳多得,每天中午要回家做饭,太耽误时间了。
宏鑫工艺品加工厂有80多名员工,为提高生产效益,方便务工群众,负责人周宏艳曾办过一个小食堂,每到周末,就开着小货车,到批发市场购买食材。
“一来一去,既费时又费力还多了开销。”周宏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食堂一个月要消耗20多袋大米、15桶油,加上水电气和厨师的工资,一个月至少开销1.8万元。
“合约食堂”让周宏艳既省了钱还省心。“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去‘合约食堂’买餐票,8元一张,比自己办食堂每个月至少节约6000元,十分省事,员工也吃得舒心、安心。”周宏艳说。
稳就业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雷山县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服务企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措施,引入国有企业雷公山苗侗山珍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创新推出“合约食堂”,积极构建“国企平台+搬迁群众”的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机制。
“过去,每家厂子都办食堂,不仅成本高,还存在安全隐患和餐食浪费。如今,开办‘合约食堂’,推出经济套餐,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员工便捷安全就餐问题,还优化了营商环境。”龙头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王丹说,依托“合约食堂”,安置点新增12家就业帮扶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
“合约食堂”还面向社会,提供就餐服务。“食堂有6元、8元、10元的经济套餐和2元、4元的儿童营养套餐,每天稳定就餐人数在450人以上。”雷公山苗侗山珍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陆说。
为持续向群众提供低价餐饮服务,雷公山苗侗山珍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统筹各乡镇力量,成立102人的劳务工作队,对全县6000余亩闲置土地进行整合利用,将闲置土地资源作为食材生产基地,根据农特产品的生产情况来量身定制食堂菜单,根据食材需求和群众意见发展订单种植,实现服务群众和产业增收“双赢”。
“一头连着土地,一头连着市场。目前,依托‘合约食堂’背后的供应链体系,全县每天有10余吨各类食材被送进食堂、景区和学校,带动产业增收约30万元。”李玉陆说。
此外,“合约食堂”坚持“服务群众、引树新风、微利经营”的原则,为搬迁群众提供红白喜事服务,引导群众节俭办酒;探索“合约食堂+文明积分”的基层治理模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赚取积分,兑换“合约食堂”就餐券,清里子、靓面子、扬文明、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