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新闻网讯 近年来,榕江县依托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旅游线路,带动乡土人才及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走出一条“非遗技艺”变身“非遗经济”的增收致富路。
培育非遗市场主体。由县政府牵头,联合社会公益组织成立榕江县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通过“产业+文创”“文创+工坊”等发展模式,在民族村寨培育一批非遗合作社、工坊等市场主体,共同承接非遗旅游商品订单。截至目前,榕江邀请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共培育非遗合作社、工坊等市场主体9家,带动县内从事非遗产业27家,全县非遗市场主体承接非遗旅游商品订单达1000余万元。
打造主题旅游线路。依托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重点打造“苗山侗水醉牛之旅”和“大吉大利非遗之旅”等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鼓励沿线群众开设民俗户、农家乐、乡村民宿、度假村等各类“非遗体验点”,为游客提供节气农事体验、传统饮食制作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服务。如,非遗传承人杨成兰依托非遗主题旅游路线成立的“倚山人家”手造生活工作室,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带领本地95户238人实现增收致富。
带动乡土人才队伍。根据旅游市场需求,举办“民族手工艺”和“民族织染绣技艺传承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文化创意培训活动,指导现有非遗乡土人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制作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供应市场。截至目前,共开展培训30次,指导带动1500余名非遗乡土人才参与非遗旅游商品制作。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结合新媒体直播平台,依托侗布、苗族蜡染等特有资源,以“蓝染系列产品”作为主打特色产品,开设榕江县榕易小店等新媒体销售平台,大力推广、销售榕江特色非遗产品。截至目前,榕江蓝染侗布通过新媒体直播平台正式出口美国,实现黔东南州跨境电商“零突破”,全县非遗手工艺文创产品网络销售量达200余万元。